淺談中西醫對癌痛的病因病機研究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1-03
【關鍵詞】
癌性疼痛 病因病機研究
癌痛是癌癥患者一個常見的、主要的、令人棘手的并發癥,據WHO統計,全世界每年新發現的癌癥病人約700萬人之多,其中約70%—80%出現癌痛,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為此世界各地學者都在努力研究和尋找治療癌痛的新方法。 [1]中醫學則認為癌癥的形成是人體先有正氣虧虛,而后邪毒入侵,而疼痛是因為“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氣滯血瘀是造成“不通”的主要因素:“瘀結成塊”或“癥瘕積聚”是局部不通的后果。誠如《醫學心悟》說:“痛有定處而不散者,血也。”此外,疼痛也是其它有害于人體的各種刺激,諸如心理、精神及七情等情志變化六淫等氣候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說明這種“疼痛”總的來說實為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2]中醫學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采用中藥內服、外敷、針灸等方法,開展對癌性疼痛的治療研究尤其在近20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西醫學認為癌痛是腫瘤患者由于某些原因引起感覺和情緒上的不快感受,伴隨有現存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現僅就當前有關中西醫對癌痛的病因病機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一、中醫對癌痛的病因病機研究
中醫將癌癥所致的疼痛稱之為癌瘤痛,是指癌瘤侵犯經絡或瘤塊阻滯經絡氣血所致機體某部位的疼痛。癌瘤痛的病機不外乎虛實兩個方面,即實證的“不通則痛”和虛證的“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由于外邪侵犯機體,正邪交爭于臟腑經絡,影響機體的功能,使氣體升降失常,氣滯血瘀,瘀阻脈絡,凝聚成塊,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則是因為腫瘤日久,邪傷正氣,氣血虛弱,無法榮養臟腑經絡,不榮則痛[3].陳氏[4]報道,廣東名中醫劉勝偉將癌痛分為實痛、虛痛、寒痛、熱痛,認為“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氣陽不足,不榮則痛”。臨床上常見的引起癌痛病因病機如下。
1、風寒閉阻:寒性屬陰,主收引疼痛。《靈樞。始終》有言:“諸痛者,陰也。”風寒之邪侵襲臟腑、經絡,或與體內有形之邪結聚,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從而引起癌痛。
2、熱毒蘊結:熱毒,即火熱溫毒之邪、外感火熱之邪或其它諸邪侵犯人體,七情內傷和臟腑功能失調都能在體內化熱生火。火毒之邪侵襲人體,易灼傷津血、壅塞經絡、從而導致癌痛。
3、痰濕凝聚:古人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當屬于痰”之論。脾、肺、肝、腎等臟腑功能障礙和不足引起津液停蓄而產生水濕內盛、釀痰成飲成痰等病變,阻遏氣機,血行不暢而發癌痛。
4、氣血瘀滯:情志不暢、宿食積滯、外感風寒、濕邪、痰飲、瘀血、火熱等因素均可引起氣的運行失調,氣機逆亂,血停脈阻,經絡為之不通,癌痛隨乃發生。
5、陰血虧虛:陰血虧虛包括血虛和陰虛兩個方面。陰虛致痛者多由于火熱傷陰或過用溫燥傷陰之品,或五志過極,或稟賦不足、素體陰虛,或病程日久、耗傷陰液;使臟腑經脈失養而發為癌痛。《質疑錄》曰:“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癥”。血虛致痛常由于失血過多或脾胃虛弱,生化不足以及七情過度,暗耗陰血等因素引起血虛不能潤養臟腑經絡而發生癌痛。
6、陽氣不足:陽虛由于溫煦推動則臟腑經絡功能減退,經脈拘急,氣血不暢,發為癌痛。氣虛致痛多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以致氣血生化不足,或因久病耗傷正氣,氣虛不足以推動血行,則血積成瘀,絡脈受阻而癌痛隨作。
二、現代醫學對癌痛的病因病機研究
西醫學認為癌痛是腫瘤患者由于某些原因引起感覺和情緒上的不快感受,伴隨有現存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其原因可能是腫瘤生長、壓迫、浸潤等直接引起的疼痛,也可是某些與腫瘤間接相關或無關因素所引起的疼痛,但多數癌痛往往是上述一種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現僅就當前有關現代醫學對癌痛的病因病機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腫瘤直接導致:是疼痛的常見原因,由于轉移而導致疼痛 的患者中,腫瘤直接導致占其中三分之二。50%左右的患者疼痛是因為發生了骨轉移,另外的50%可能是由于神經壓迫、腫瘤侵潤或累及胃腸道及軟組織等。
2、手術、放療及化療的某些長期副作用可能導致治療后持續疼痛:在所有癌性疼痛患者中,治療后持續疼痛的比例為20%,也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疼痛瘀腫瘤無關。慢性疼痛是長期生存腫瘤患者的常見問題。
3、復雜的慢性疼痛:晚期癌癥患者的疼痛常是多部位的,產生機制也是多種多樣。疼痛的產生可以是由于外周感受器受體的激活敏化,也是由于傳入神經纖維的損傷。疾病導致微環境中化學成分的改變可以激活感受器受體,擠壓及牽拉也可以激活感受器。外周感受器受體激活而導致的疼痛稱為傷害感受器疼痛,內臟、軀體或神經受損而導致的疼痛稱為神經源性或神經病理性疼痛。目前認為神經病理性疼痛是受累神經在疾病及治療導致損傷后的一種自發反應。癌癥患者通常同時有傷害感受器性疼痛及神經病理性疼痛。為了進一步了解疼痛產生的可能原因,臨床評估還應考慮影響疼痛感受及患者表達疼痛的可能因素。疼痛感受包括從感受器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全部過程。了解疼痛感受的生物學過程,有助于理解患者在腫瘤消退損傷恢復后疼痛持續存在的機制,這種生物學過程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患者主訴的疼痛程度要遠大于神經或組織損傷的程度。
綜上所述,臨床醫生對疼痛的了解多直接來源于患者對疼痛的闡述,但實際上疼痛感覺與其他很多因素有關(如患者心境、文化背景等)。因此,有效評估處理疼痛需要全面理解患者狀況,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疼痛癥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