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政法干警考試申論熱點:生態文明建設
來源:河北華圖發布時間:2012-09-0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戰略任務
【背景鏈接】
生態文明是人類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建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社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這一科學論述,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本質的首要范疇,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和戰略任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我們深刻領會和正確把握這一科學論述,繼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與實踐。
【意義】
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地位。根據這個新論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又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使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和貫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堅定不移地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加自覺地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基礎性位置,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過程,貫穿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過程。
【具體分析】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其中包含三個方面的基本要義:第一,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方式要求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解決人類活動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關鍵是實現生產方式轉變。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從現代科學技術的整體性出發,以人類與生物圈共存為價值取向發展生產力。與傳統工業文明的線性非循環經濟相區別,它的組織原則和技術原則是非線性和循環的,是以生態綠色技術改造現代工業生產,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第二,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在本質上是要建立一種人與自然、消費與生產、物質與精神之間平衡協調的社會文明。應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中心、以“自然—社會—經濟”復雜巨系統的動態平衡為目標、以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轉化與生物生長的規律為依據發展生態產業,形成“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信息業—生態服務業”的新型國民經濟結構。為此,必須從戰略高度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第三,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全球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今時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深入發展,發展綠色低碳生態經濟既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國際競爭的新焦點,還是提升國家綠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綠色、環保、低碳、減排正成為新的國際話語權競爭的焦點。美國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化危為機和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政策手段;歐盟和日本在新一輪低碳經濟競爭中謀求搶占制高點。我國加速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是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必然要求,能夠彰顯發展中大國的責任意識,有利于推動發展中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胡錦濤同志“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論述,是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集中體現,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目的的認識。我們必須始終把“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體現在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上。
我們要把胡錦濤同志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科學論述作為基本遵循,以對時代負責、對歷史負責,利于當代、惠及子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加強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本質、歷史地位和整體性戰略的研究,不斷增強和發揮全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能動性,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局面。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