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政法干警行測沖刺:經濟常識判斷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2-09-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重要概念
1.CPI(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是指通過計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會用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變動而得到的指數。消費品的價格變化能及時反映消費品供給與需求的對比關系,直接與公眾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在分析通貨膨脹效應方面,具有其他指標難以比擬的優點。
2.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滿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過國家財政集中一定數量的貨幣或實物收入。財政收入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稅、利、債、費。
3.財政支出
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在總支出水平過低時,政府可以提高購買支出,如舉辦公共工程,增加社會整體需求水平,以此同經濟衰退進行斗爭。反之,政府則可以采取減少購買支出的政策,降低社會總體需求,以此來抑制通貨膨脹。
4.存款準備金率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后,必須按照法定的比率保留規定數額的準備金(法定準備金),這一部分是一個風險準備金,是不能夠用于發放貸款的。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5.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再貼現政策包括: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銀行較長期地采取再貼現率高于市場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貼現成本,從而抑制資金需求,收縮銀根,減少市場的貨幣供應量。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銀行較長期地采取再貼現率低于市場利率的政策,以放寬貼現條件,降低再貼現成本,從而刺激資金需求,放松銀根,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量。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