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政法干警考試面試熱點:民意的辯證法
來源:陜西人事考試網發布時間:2012-09-2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最近,對于民意的關切已經成了各個地方政府施政的重點,這無疑是以人為本的舉措,顯示了對于普通民眾意見的真真切切的關注和實實在在的傾聽。民意是政府服務對象的意見的表達,對于民意的真正關切顯示了政府工作的更加親民和更加實事求是。這必然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會得到公眾的良好回應。
當然,“民意”其實也是一種相當復雜的復合體。如何認識民意,可能還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對今天中國的社會有更為深入的理解。西諺有云:“民意如流水”,說的就是民意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今天的社會利益結構非常復雜,社會形態也極其微妙和豐富,要在其中尋找民意的真實意思表示,也并不是看看報紙上的言論版或者網絡上博客或者跟帖的發言這么簡單。了解民意還是一件相當專業的工作,一項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眼看穿。如果僅僅根據一部分“民意”的反映,或者僅僅根據最大的聲音做出回應,做出的決策也未必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真正的民意,反而會被一種新的簡單化局限了自己的視野,未必能夠真實地體現社會發展的趨勢。這種現實的復雜性往往需要我們更為理性、更為客觀地體察民意的走向和民意的豐富性。
在我看來,“民意”說起來是老百姓的心聲,但在今天的社會里老百姓其實千差萬別,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非常多樣,如何找到一種社會的“共識”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而這種“共識”又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考驗才能夠證明其客觀真實。在一個利益相對一致,社會相對簡單的時期,這可能比較容易把握。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許多政策幾乎是人人叫好,其原因就是大家的利益大致一致,大家共同受益。但在今天,事情就變得越來越復雜,一個政策出臺或者一種發展路向的選擇,都會有七嘴八舌的議論和眾說紛紜的意見,讓人覺得非常難以抉擇。比如,對于樓市調控政策,有房的,沒房的,炒房的,即將買房的,持幣觀望的,想要他們達成一致根本不可能。同時,就是今天大家一致叫好的事情,也有可能經過一段實踐之后又都覺得不可行。
所以,民意其實在空間上是復雜的,在時間上是變化的。我們可能需要更加明智的觀察和思考。民意現實地看是一個“變量”:在空間上是不同意見的混雜疊加,在時間上是不斷發展演化的過程。對于這個“變量”能否理性分析和評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理性科學決策的一部分。
在空間上,由于利益的多樣化,也由于觀察事物的角度和知識面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們看到的許多民意的表現往往兩極化。有些利益主體由于文化性格的原因可能比較沉默,也可能在社會中的位置未必引人注目而往往會成為意見的“盲點”,他們的意見就可能沒有出口而受到忽視。前些年,一些困難群體如農民工等的聲音往往沒有表達。最近,處于中等收入者下層的年輕的“草根”由于在互聯網上的強烈的表達意愿而變得在“民意”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他們在社會中的實際影響不一定完全匹配。由于他們的情緒比較激烈,往往通過跟帖和博客的表達方式匿名發表意見,使得對于公共政策的理性和客觀的探討空間有所壓縮。
一些專業人士的“民意”或者被簡單斥責,或者緘口不言,這也會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一種民意扭曲。由于媒體和輿論在某些方面的簡單化,未必能讓各種信息、各種不同意見充分地讓公眾了解,往往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使得“民意”變成了一種同樣簡單化的情緒的表達。這未必能夠反映民意的所有方面。而一些被壓抑的情緒和看法其實可能也會在實踐中產生難以預測的反彈。
總之,“民意”中有理性的民意,也有感性的民意;有激進些的民意,也有溫和些的民意。有的時候確實是“理直氣壯”所以聲音大,但有的時候也存在“有理不在聲高”的情況。如何在其中進行分析和梳理,而不是僅僅看誰的聲音大就認為誰有道理,可能對于社會的發展更為有利。
同時,在時間上,民意也有此一時彼一時的變化。有此時的民意和彼時的民意,有短期的民意和長期的民意。有時候大家一時覺得好的策略,實踐檢驗后也有可能覺得不可行。有時候一時間大家覺得不好并給予批評的策略,過后看卻是有遠見卓識的看法。有時候多數人的看法當時是“共識”,但后來卻發現“真理在少數人手里”的情況也確實存在。對于這些問題都需要有客觀和實事求是的看法。照顧到短期的民意,也要考慮民眾的長遠利益;給予民眾的現實需求以回應的同時,也要注意考慮他們未來的需求。
所以,“民意”是復雜的,充滿了辯證性的。在這里,對于民意的體察必須謹慎和客觀地考慮,綜合平衡多種不同群體的要求,也要在短期和長期上求得平衡。這就需要有更為充分的信息的提供和更為專業的對于民意的了解方式,避免沖動性的決策和簡單化的反應。
我們的社會需要適應和學習一個民意多樣化的狀態,我們的大眾需要學習更為理智地了解公共事務并表達自己的“民意”。這會是一個有益的過程。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