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政法干警考試熱點:農民工婚戀問題
來源:發布時間:2012-09-1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失愛:不再牢不可破的婚姻
在安徽省六安市皋城中學附近的一個院落里,43歲的李娟因為“老公有本事”,是同住的其他陪讀家長羨慕的對象。
李娟的丈夫從打工仔干起,10多年時間,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服裝廠。丈夫的成功給了李娟和孩子優越的生活,她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兒子身上,而兒子也沒有辜負她的心血,今年7月以高分被重點高中錄取。
然而,就在暑假,李娟得到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丈夫3年前就在東莞有了“別的女人”。
她強忍痛苦,不敢在兒子面前表露半分:“雖然從兒子上小學起,我們就不得不兩地分居,但是幾乎每天都電話聯系,而且我把兒子帶得這么好,他一直非常感激我的付出,說兒子就是他最大的驕傲。誰想到會這樣!”
孩子還有3年才考大學,今后的每一天對必須繼續陪讀的李娟來說都是煎熬。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社會急劇轉型過程中,各種觀念、誘惑層出不窮,許多兩地分居的農民工家庭出現了婚姻危機,其中一些還走向了解體。
今年暑假前,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大妙鄉11歲的王茜父母離婚了,她歸母親,哥哥歸父親。
王茜的父母住在同一個鎮上,經媒人介紹,當年年方20的兩人見過幾次面就“閃婚”了。上世紀80年代,這是農村最常見的結婚方式。兩人感情本就一般,在母親出門打工后,越發不好了。后來,父親不堪經常被妻子奚落“沒本事”,開始酗酒、打人,二人越鬧越僵,終于離婚。
夫婦感情不和,如果擱在10年前,可能湊合湊合也就過去了。按照農村的傳統觀念,結了婚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離婚后在村里會抬不起頭來。但近年來,進城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見識了都市的繁華,觀念也隨之改變,這直接導致了農民工離婚率的上升。
日前,北京市懷柔區法院發布的一項調研顯示,因外出打工引發夫妻感情破裂導致離婚的案件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一些社會學家和婚姻專家認為,對農民工離婚率上升應辯證地看。一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開放和進步,說明農民工的婚姻觀、價值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對婚姻幸福有了更高的追求;另一方面,離婚確實可能給當事人及子女帶來很大的傷害。
因此,各地政府對此應予以關注,法院對尚能挽救的婚姻,不要輕易判決“準予離婚”,應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盡最大努力促使雙方當事人重歸于好。
關注:都市中最寂寞的人群
“他們是都市中最寂寞的人群。”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開玉稱,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正在經歷“急風暴雨”般的嬗變。“除了未婚農民工婚戀難,已婚農民工夫妻分居也造成了婚姻質量下降、離婚率攀升,這已經成為尖銳的社會問題。”
王開玉分析:“與以往相比,這一代農民工更加注重夫妻情感的交流,重視自身尊嚴和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致使農民工很難融入城市。生活的不穩定,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他們的婚姻家庭。”
社會對農民工婚姻的關注程度低讓何毅感到憂心。“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但農民工婚姻問題還處于社會關注的焦點之外,沒有具體的部門分管,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她說,農民工婚姻出現問題之后,也很少有人會去尋求心理上的幫助和支持。
對此,專家建議,社會各界在關心農民工工資待遇等問題的同時,也應關注他們的情感生活。政府應采取得力措施,盡量為農民工進城落戶創造條件,讓農民工有條件、有能力夫妻一起進城務工,減少“候鳥夫妻”數量;工會、婦女組織等在組織各類相親活動時,應將農民工考慮在內,為他們在城市找尋另一半提供條件。同時,企業應多替農民工考慮,通過開設夫妻房、給予農民工探親假等,讓他們能經常夫妻團聚。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胡光偉則建議,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應當在農民工群體中開展一些弘揚家庭美德的活動,引導大家增強責任感,降低離婚率。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