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課文《寡人之于國也》詳解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8-27
《寡人之于國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孟子》共七篇。
第二項,文體知識。本文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說,是一篇論辯性議論文。
第三項,主旨。本文中心論點是“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現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評統治者在災荒年景歸罪于年成不好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戰國時期社會不平,階級對立的實質。
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全文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災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問。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第二部為二、三、四段。孟子以戰為喻,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辦法,依然與鄰國無本質區別,從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體而詳細地闡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張,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舉措,要不違農時,發展生產,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時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這樣則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災荒之年,社會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現狀。然后以殺人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過失歸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會實現。
全文到此歸結到總的論點。全文的結構特色以“民不加多”為線索,展開了論述。
業內名師團隊,班主任一對一服務,全面覆蓋考點,一次考試,保上名校。 !
更多成考相關內容
熱 2013成人高考高起點英語關鍵句型匯總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匯總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八)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七)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六)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五)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四)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