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早剝類型及病理
來源:醫學教育網 發布時間:2012-06-03
胎盤早剝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蛻膜層出血,形成血腫,使胎盤自附著處剝離。如剝離面小,血漿很快凝固,臨床可無癥狀。如果胎盤剝離面大,繼續出血,則形成胎盤后血腫,使胎盤剝離部分不斷擴大,出血逐漸增多,當血液沖開胎盤邊緣,沿胎膜與子宮壁之間向子宮頸口外流出,即為顯性出血。如胎盤邊緣仍附著于子宮壁上,或胎盤與子宮壁未分離或胎兒頭部已固定于骨盆入口,都能使胎盤后血液不能外流,面積聚于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即隱性出血。此時由于血液不能外流,胎盤后積血增多,子宮底也隨之升高,當內出血過多時,血液仍可沖開胎盤邊緣,向宮頸口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圖94)。有時出血穿破羊膜溢入羊水中,使羊水變成血性。
胎盤早剝發生內出血時,血液積聚于胎盤子宮壁之間,壓力逐漸增大而使之侵入子宮肌層,引起肌纖維分離,還可斷裂、變性。血液侵潤深達子宮漿膜層時,子宮表面出現紫色瘀斑,尤其在胎盤附著處特別顯著,稱為子宮胎盤卒中。更嚴重時,血液可從子宮壁層滲入闊韌帶以及輸卵管系膜等處,甚至可能經輸卵管流入腹腔。
嚴重的胎盤早剝往往發生凝血功能障礙,主要是由于從剝離處的胎盤絨毛和蛻膜中釋放大量的組織凝血活酶,進入母體循環內,激活凝血系統而發生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胎盤早剝持續的時間越長,促凝物質陸續不斷地進入母體循環內,DIC也在不停地發展,病情即隨之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