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招警考試:行測備考細節歸納(5)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1-1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細節推斷題,顧名思義,要求考生準確理解文段乃至文章的某一細節信息或作出合理推斷,考查的是考生在短時間內篩選信息、合理推斷的能力。細節推斷題的提問形式包括:“對這段文字理解最準確/不準確的是”、“與這段文字文意(不)相符的是”、“通過這段話,可以知道”、“根據這段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等等。
一般而言,細節推斷題的出題思路是在某一細節處設置陷阱,也就是說,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有其慣用的“騙人伎倆”,引誘一部分粗心的考生犯錯,從而達到區分考生水平的目的,我們常說“細節之中有魔鬼”,這句話用在細節推斷題上最恰當不過。對于剛上路的新手來說,實在是很有必要知己知彼,熟悉這些“陷阱”,認清“魔鬼”的真面目,本文用意正在于此。
陷阱五:張冠李戴
片段閱讀中文章所給的多個信息,常常會涉及多個主體。此時需要考生將各個信息與其相應的主體相對應,對號入座。在設置干擾項時,命題者常將信息與主體之間對應關系擾亂,誘導考生犯張冠李戴的錯誤。
【例6】我國是桂花的故鄉,西南、中南地區是它的原產地,F在各地都有種植。在中國戰國時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現“桂舟”、“桂酒”等詞,這是最早以桂入詩的例子。陜西省勉縣城南定軍山武侯墓前有兩株桂花,相傳栽種于漢代,已有1700多年歷史,人們稱它們為“漢桂”。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的是( )。(2004年國家A類第32題)
A.我國栽種桂花已有1700多年歷史
B.桂花多在我國西南、中南地區種植
C.“漢桂”是最早入詩的桂樹
D.《九歌》是我國最早的詩詞
【分析】根據原文可知,“已有1700多年歷史”的是武侯墓前的兩株桂花,而非我國種植桂花的歷史,故A項不選。最早入詩的是《九歌》中的“桂舟”、“桂酒”等詞,而非“漢桂”,故C項不選。本題中A項、C項都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本文并未提及“我國最早詩詞”,而根據常識可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與《九歌》無關,故D項不選。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原文中“西南、中南地區是它的原產地,現在各地都有種植”的信息,是否能直接得出“桂花多在我國西南、中南地區種植”的結論,值得商榷。但相對于其他三個選項,這個選項最接近原文意思,故選B項。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