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時評:誰最該讀一讀《慈善讀本》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1-11-1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1月7日,文匯報在頭版發表《外資搶入中國食品檢測市場》的報道。讀罷此文,筆者想到2002年所寫的一篇短文《“檢測”都得進市場》,評論由頭正是針對“洋檢測”與“洋認證”大舉蠶食浙江檢測與認證市場的。為與之抗衡,該省質檢局與社會資本一起組建股份制的方園檢測有限公司,面向市場獨立承接檢測業務。這向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我檢測、我監督、我處罰”這種缺乏公信的官辦檢測體制開了小小一刀。
時隔九年,上述官辦檢測體制在國內依舊,當年的小改革止步不前。相反,“洋檢測”與“洋認證”對中國檢測市場的拼搶則早已從工業產品領域拓展到了食品領域。
眼下國內的食檢蛋糕有多大,尚缺乏權威統計數據發布。但早在數年前,僅浙江省,光一個ISO9000質量認證,數十家洋機構每年分食的收益就達數億元之巨。以十年為時間軸作對比,國內食品安全檢測市場的蛋糕之大,肯定出乎常人想象。
即便國內食品安全形勢逐年好轉,正常食檢市場在國內也必定越做越大。舉個例子,一只蘋果農藥殘留檢測,國內只檢測30多個項目,歐盟檢測157個項目,日本檢測357個項目。按有關部門承諾,未來3年國內食品標準中與農藥殘留相關的檢測項目將“成倍增加”。國內食檢市場之大絕對難以計量。現實的無奈和殘酷在于,這么一個大市場,居然還沒有真正意義的中國自己的獨立第三方檢測機構。
也許會有人說,不是另有50%的市場份額歸政府的檢測機構占有么?但其一,那份市場的取得,性質屬于“國家強檢”,收費歸國家,定價較低;而被外資蠶食的那35%則系“市場檢測”,利潤相當豐厚。其二,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丑聞發生后,問題產品的“國家強檢”結論都被輿論強烈質疑和詬病,原因就在于官辦檢測結果的公信力問題。環顧國外,則普遍不允許“行政檢測”,連“國家強檢”都須委托獨立第三方進行。有鑒于此,時隔將近十年,筆者再次呼請有關方面趕緊向國內民資開放檢測市場。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