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時政熱點:“差生測智商”凸顯教育的異化
來源:發布時間:2011-11-0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背景材料」
時政熱點:“差生測智商”凸顯教育的異化。據 報道,無錫一些中小學教師因為學生學習成績差,便要求家長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智商測試”,如果測出孩子智商低,老師就可以向上面打申請,這樣的孩子的成績 就可以不計入班級成績和考核,自己的“績效考核”也就不受影響了。而“有的家長竟然希望醫生給自己孩子的智商打出低分。表示如果孩子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績 差也不會影響到老師的業績。”
「相關評論」
學生的成績不好,老師首先想到的不是因人施教,不是和家長一起努力幫助孩子成長,而是考慮如何撇清自己的責任,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教育異化到了何種程度。 中小學教育本是孩子建立人生自信心的關鍵時期,最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和鼓勵。如今,卻因為要不影響老師的“業績”,無端貼上“低智商”標簽,很可能埋下一 生都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熱點評述」
教育應恢復其真實的目的:關注人格的培養,而不是分數的高低。當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讓孩子成長為人格完善、身體健康、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合格公民,而是成為考量老師“業績”的一個工具,讓人情何以堪?
建立相應的制度,給教師職業一個明確的定位。有學者指出,教師有三種境界:一是把教師作為職業,這種類型的教師,把 職業視為付出勞動、交換薪酬、養家糊口的謀生之所。既然是謀生之所,便少不了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二是把教師作為事業,這種類型的教師,把職業視為實現個 人價值的舞臺,他們渴望來自他人尤其是學生的肯定,工作往往會成為他們生活的核心,關系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成就感;三是把教師作為志業,這種類型的教 師,把職業視為宗教,視為意義之旨歸,職業與生命融為一體。對于教師職業的深刻理解和執著信念,使他們通過學生的卓越發展,讓自己的生命得以豐富和擴充。
教育考核功利化,這是教育的“敗筆”。必須承認,一些教師之所以會用如此功利的態度對待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 主管部門“績效考核”不夠科學所致。因為這種“績效考核”把考試成績、升學率等作為考核教師業績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標,卻不考慮教育的復雜性。事實 上,影響成績的因素是多元的,并不是老師所能夠完全掌控的,因此,學生成績不理想,并不見得就等于教師水平不高或者沒有盡職。教育主管部門不全面地考核老 師的工作,而過于依賴學生成績來做片面的績效考核,才迫使老師們不得不走“測智商”這樣的旁門左道。
「一句話點評」
從這個角度來看,單一的“績效考核”也是一種異化:考核教師原本是為了督促教師更好投身于教育,結果卻使得老師為了應付考核而“破壞”教育,但這種雙重異化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種現象背后的價值扭曲值得深思。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