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熱點:讓更多善舉聽從內心的道德律令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不久前,佛山女童“小悅悅”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普遍關注。58歲的“拾荒阿婆”陳賢妹,關鍵時刻以其“平常”之舉,量出了人性的熱度,贏得了社會的敬重。
“拾荒阿婆”讓我們敬重的,不止于她扶危濟困,更在于她那顆平常的向善、行善之心。當問及救人情形時,她說自己什么都沒想,下意識地走上前救人,“這事很平常啊”。這種“平常”正是人之為人的依據,是人性的本能反應。
真正的善舉來自于內心的道德良知。無論是“拾荒阿婆”陳賢妹,還是徒手接住墜樓女童的吳菊萍、扶助摔倒老人雖被冤枉卻依然無悔的大巴司機殷紅彬、徒手接住跳下六米天橋少女的交通民警王靜……在危急關頭、千鈞一發之際,他們出手救人皆發自內心、出自本能。
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拾荒阿婆”的影子。向善、樂善、行善的人性美德,構成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綿延不絕的重要支撐。“小悅悅”事件后,網友對于路人冷漠的批判、痛恨,體現的也正是對生命的尊重、對善良的堅守。
幾千年“禮義廉恥”的熏陶教化,其實在我們心中也早已刻下清晰的人性底線:守望相助、扶危濟困,這些乃天經地義。“頭頂燦爛天空,心中道德律令”,讓我們每個人都有了為善的動力和可能。
有些人關鍵時刻或怯弱、止步甚至退卻,心魔不是“彭宇案”等案。在發生彭宇案的江蘇,15年來因見義勇為人而受到表彰的有61559人,類似“彭宇案”這種情況的有幾起?在我們身邊的19個同事中,冷漠者果真占18:1?其實,真正的心魔還是我們有時候顧慮得太多、考慮得太細,以致于在與內心膽怯自私較量斗爭中,道德良知敗落下風。
弘揚社會美德,我們需要構建完善的法律,以倒逼社會的道德自覺自信;要強化政策對人性光輝的弘揚、對惻隱之心的贊賞;法律要為見義勇為者撐腰,打擊對他們的訛詐,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我們每個人更應剔除阻礙行善的心魔,讓扶危濟困、樂善好施變成日常的習慣,讓救人成為人性本能的反應。在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僅僅是批判者、感動者,更應該是切實的道德踐行者。
佛山女童“小悅悅”蘊含悲劇色彩,但“拾荒阿婆”卻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熱度。讓更多善舉聽從內心道德律令的召喚,堅守內心的那份本真與善良,托起社會向善的力量……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