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考暑期備考:細節理解型題目練習題
來源:發布時間:2011-08-1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解析:此題答案為C。A項將文人藝術家的鑒賞水平與創作水平作比較,而原文并沒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屬無中生有。B項混淆談論對象,原文說的是許多優秀的“非文人”藝術家因文人的偏見而未能獲得應有的認可。由“我們今天所依循的談論中國古代繪畫的文字全部出自中國文人之手”、“中國文人已長期主宰了繪畫討論的空間”可知,C項的表述正確。D項屬無中生有,文段并沒有指出古代文人畫與非文人畫存有趣味分歧,也就更不確定是否“由來已久”了。
2.解析:本題答案選D。A項,文段只是提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現”,由此不能推出“水稻從商代開始種植”,故錯誤。B項,文段提到春秋前,我國北方種稻少,故“不產水稻”的說法有誤。C項,文段講“到宋代,稻因種植數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但并不能推出“宋代人以稻米為主要糧食”這一結論,故也錯誤。D項可由文段推出。
3.解析:本題答案選B。由“一戰后,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德國整個學術文化都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并不足以得出“一戰后德國在學術文化方面引領世界”的結論,排除A;文段說的是一戰后“德國似乎要把它在政治和經濟上所失去的,從科學和文化上贏回來”,由此無法得出“德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排除C;文段沒有表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相互促進”的文字,D項無中生有,排除;“對于當時內外交困,14年間更迭了多次內閣的政權來說,這樣的繁榮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跡”這句話恰恰證明了“學術文化和政治經濟的發展不一定是同步”的結論,故B項與文段相符。
4.解析:本題答案選D。由提問方式可知本題為細節理解型題目。A項表述與文段中“在獨立進行的研究活動中”相悖。文段提到的研究結論是“這些基因可以使人體正常的健康細胞發生癌變”,B項表述也明顯與之相悖。C項“成功地克服了癌癥”,將未然變成已然,錯誤。
5.解析:本題答案選B。B項顛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發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可知,中西方的“差異”并非對立的、不可調和的,而是可以“互補”并達到和諧的,且“難以為繼”的說法無法從文中推知。
6.解析:本題答案選D。D項屬于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文段中“幼小的袋鼠會死亡,母大袋鼠會停止孕育”可知D項“袋鼠都會死亡”丟掉了“袋鼠”前的修飾詞“幼小的”,將部分變成了整體,擴大了主體的范圍。
7.解析:本題答案選A。由文段第一句,可以得出A項表述正確。而由文段最后一句,可知B項表述有誤。由“文化旅游,更是可以在豐富旅游者旅行見聞的同時,提供旅行者和被訪地雙方更加獨特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可知C項主賓倒置,與文意不符。D項表述本身就不恰當,“關鍵因素”夸大其辭。
8.解析:本題答案選B。選項B的說法錯誤,高糖、高蛋白飲食并不是促進近視發生的直接原因。選項A和D的說法從文中開始部分和結尾部分可以得出,選項C在文中可以找到原文,而選項B錯在“直接原因”,文中并沒有這一說法,而且,根據常識,也可得出選項B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此,本題答案選B。
9.解析:本題答案為B。文段首句即點明,“網絡民主”具有優越性,但也具有有限性、破壞性。由此可知,“具有有限性、破壞性”的是網絡民主,而非傳統民主。B項混淆了談論對象,不符合文意。
10.解析:本題答案為C。A項屬無中生有,文段沒有提及國際市場上紅茶供應的問題,也就更不確定是否供過于求了。B項將“印度綠茶價格”與“國際綠茶均價”進行比較,而原文并沒有對這兩者進行比較,同屬無中生有。由最后一句可知,我國發展綠茶具有明顯優勢,故C項正確。D項對應文中倒數第二句,由該句可知,只有印度、印尼、斯里蘭卡三個茶葉生產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紅改綠”,且最后失敗,故D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