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之申論模擬題:低碳經濟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8-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100分。
2.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時,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3.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填涂準考證號。
4.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在答題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1.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2010年“兩會”期間,代表建議、委員提案和溫家寶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多處提及低碳和新能源,“低碳經濟”成為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和民間廣泛關注的時政熱詞。
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工業設計、商務、節能環保服務等面向生產的服務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現在國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業的振興規劃。規劃將全面提升和發展新能源行業,包括創新能力,產業應用。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風電、太陽能產業鏈,形成了產業的群體,比如,光伏電池從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產多晶硅的原料,到鑄錠、切片,生產電池,到生產組件,到建立電站,有完整的產業群,在政府宏觀政策推動和市場機制的導向下,我們的基礎力量已經開始形成了。
但是,與此相對應,傳統行業的既有發展模式將遭到嚴峻挑戰。除了傳統的鋼鐵、水泥、電力、鋁業等排放大戶外,航空業也可能遭受挑戰。鑒于全球航空業每年大約排放6.5億噸二氧化碳的現實,歐盟已經做出規定,在2012年以前,所有進出歐盟市場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須承擔減排責任。這意味著包括國航、東航、南航在內的11家擁有歐洲航線的國內航空公司都將付出巨額成本。
因此,我們需要打造新的低碳產業鏈來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我國產業鏈的價值分布是向資源型企業傾斜的,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改變這一分布。
首先是縮短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產業所引申出來的產業鏈條,把這些產業的上、下游產業“低碳化”;其次是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使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準。
2.自2008年初,原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上海和保定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短短兩年時間,低碳城市迅速升溫,受到各地追捧,炙手可熱。許多城市紛紛高舉起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大旗。低碳,成為當前最風行的詞匯。目前,全國已有保定、上海、貴陽、杭州、德州、無錫、吉林、珠海、南昌、廈門等多個城市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構想,還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我國城市目前的低碳實踐具有零散性和嘗試性,尚未形成系統的低碳經濟發展框架。目前城市決策者對“碳減排”背后的氣候變化及能源安全的相關背景缺乏了解,缺乏對發展低碳經濟緊迫性的認識,對低碳城市的內涵、建設路徑及可能遇到的困難沒有準確和充分的認識,往往是將低碳城市建設簡單等同于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內容,僅停留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層面,缺乏系統性的安排。低碳示范項目眼下在各地熱鬧建設,一幢低碳大樓耗資三四千萬不足為奇,而附加了新風系統、外墻保溫、垃圾處理系統等節能技術的“低碳住宅”更是成為新一代豪宅的代名詞,看上去很美,運轉維護成本卻十分高昂,成為“昂貴盆景”。
根據聯合國統計,城市容納了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到總量的75%,到了2050年,中國預計將有4到6億人口流向城市,相當于將歐洲所有人口遷移到新的城市。一些專家認為,雖然大都市由于空間狹窄、自然條件不足等,有其發展低碳的劣勢,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密集的人口、居民的聚居,也使得大城市比低人口密度地區能夠更加有效地控制人均資源占有量以及能耗。同時,大城市的管理架構,使其在政策制定、落實方面也有更為強大的區域權力,從而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擁有優勢。而要讓劣勢真正轉化為優勢,關鍵是政府建立更為細致的法規框架、尋求可行性經濟模式以及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等。
大都市的屋頂,到底有多大利用價值,一直是一個提議很多卻實施困難的命題。以上海為例,上海屋頂面積大約占到整個上海的3%左右,約200平方公里。早在6年前,上海就曾開始過10萬個太陽能屋頂計劃的調研;在4年前,有部門提出建立太陽能菜場示范工程,并讓上海近千家菜場跟進;但這些項目進展都十分緩慢,如今,太陽能屋頂在上海寥寥無幾。
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簡單,每個屋頂面積有限、并網不易,成本難以降低,加之政府的補貼措施沒有出臺,誰來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何況,一些屋頂不適合搭建太陽能電池板或者大樓的業主堅決反對。其實,在中國的大城市,太陽能的利用率遠遠低于西部農村和中、小城鎮,于是,專家開始把眼光從大樓的屋頂,轉移到大樓的玻璃幕墻上。
專家們表示,在大都市,摩天大樓的玻璃幕墻面積大、推廣潛力大,與過去搭建在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不同,應用了薄膜電池的光電幕墻,可以取代建筑立面、屋頂、窗戶等,成為建筑的一部分,實現發電等功能與建筑結構功能的完美結合,如果能夠廣泛應用,確實能夠讓上海“向太陽要電”的計劃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