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熱”:權力幻想還是權利訴求
來源:發布時間:2011-06-13 16:36:3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有“國考”之稱的國家公務員招錄公共科目筆試昨日開考。根據統計,今年報名確認參加考試的人數為103萬,錄取的人數是1.6萬人。雖然63.6:1的錄取率有所提高,但競爭依然激烈異常。
從升溫到“高燒不退”,“公考熱”不但成為國內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甚至連國外也將其作為研究中國社會的切口。面對中國每年百萬“考碗大軍”,國人也許更多憂慮的是錄取公平和公考弊案,但國際輿論則分析:這樣的一種現象折射出人們對社會環境和市場體系的信心不足,沒有人再去專心踏實發展實業、積極創業。長此以往,國家崛起所必須經歷的高端工業化進程將飽受鐵飯碗心態不利影響。
無論是國內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擔憂,還是國際社會一針見血的分析,“公考熱”都已成為中國社會向前發展亟待突破的瓶頸之一。當前,社會更多地把這種現象的出現歸咎于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就業環境逼仄,但如果仔細解剖這種現象滋生的社會環境,以及探究考生的心理便能發現: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就業困境引發的偶然現象,而是根植于當前社會土壤的必然存在。
人們把參加公考的群體形象地稱為“考碗族”,這個“碗”自然是職業的意思。實際上,只要是份職業都可以稱之為碗,但差異之處在于:有些碗盛的多,有些碗盛的少;有些碗敲不爛,有些碗容易碎。而公務員這個碗在人們的印象中,雖然不是人人都能滿盆滿缽,但卻是“鐵飯碗”,不僅不易碎更能保證不會斷糧。在當前年輕人創業成功的機會越來越小、上升空間越來越狹窄,加之社會保障機制又欠完善的情勢下,加入了公務員序列,就意味著權利和生存就能夠得到較好的保障。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年輕人熱衷公考,恐怕更多的不是表面上所理解的對權力的幻想,“公考熱”現象的背后更是一個群體對權利的訴求。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國考熱”這種現象,歸咎于經濟危機的影響,更不能認為是當代年輕人權力荷爾蒙的旺盛,實際上這正是公民社會里一個群體無奈的選擇。
試想:如果年輕人都能找到謀生甚至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各種權利都能夠得到的保障,還會有那么多的年輕人對公考這般趨之若鶩嗎?如果醫療、養老、住房、失業都能夠有保障,更多的人恐怕還是會選擇自己的專業喜好,堅持自己的專業理想。因為作為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一項職業,公務員并不是能夠承載所有精英的平臺。而精英集中流向公務員隊伍,某種意義上而言,很可能將導致人才結構的失衡,甚至還可能導致專業人才的浪費。
在“公考熱”高燒不退的風潮下,有網友感言:“我們恨貪官,又拼命報考公務員;我們罵壟斷,又削尖腦袋往高薪單位鉆;我們譏諷不正之風,自己辦事卻忙找關系。總之,我們憤怒,不是因為覺得不公平,而是覺得自己處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們不是想消滅這種不公平,而是想讓自己處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這,或許就是對“公考熱”最好的解剖。在充滿種種不公和權利難以得到保障的現實社會情境下,在多數人眼中,公務員恐怕才是權利最能夠得到保障的職業。他們的這種訴求,不是為了通過公器謀私,更不是滿足權力幻想,只是為了能夠將自己放到權利不公平的有利位置上去。
國家公務員局考試錄用司司長聶生奎筆試當天談到:通過數據的分析,“公務員熱”出現了降溫現象。認為原因是經濟形勢的好轉,就業壓力的緩解和報考的理性和報考限制條件的增加。但這些都未言及“公考熱”現象出現的根本,如果不改變當前的權利現狀和保障機制,過兩年隨著考入基層這一群體的膨脹,如果報考的基層限制條件不再約束考生的時候,“公考熱”勢必再次出現反彈。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