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知識點總結(2)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5-25
第二單元 循環系統疾病
一、心功能不全
(一)病因――心排出量下降,周圍器官供血不足
1、心肌收縮力降低――缺血性心肌損害(如冠心病的心絞痛);
2、前負荷增加――心臟瓣膜關閉不全(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3、后負荷增加――如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右心后負荷增加――阻塞性肺氣腫,左心后負荷增加――回心血量增加;
4、嚴重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心律失常;
(二)左心衰
――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和器官低灌注臨床表現為主。
1、癥狀:勞力性呼吸困難――最早癥狀,心源性哮喘,咳嗽,咳痰,咯血;
2、體征:兩肺底濕啰音;心臟擴大,心率加快,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交替脈;
(三)右心衰
――以體循環靜脈瘀血表現為主
1、癥狀: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肝區脹痛,少尿及呼吸困難;
2、體征:右心室擴大,頸靜脈怒張,肝-頸靜脈反流征+,水腫;胸水和(或)腹水,肝腫大。晚期可有黃疸、腹水;
鑒別右心衰與肝硬化的要點――腔靜脈壓升高。
(四)治療
1、利尿劑――小劑量,逐漸加量,急性肺水腫――首選速尿;充血性心衰時不宜用――甘露醇;
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
3、洋地黃――心衰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顫;
禁忌:竇房阻滯,二度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不良反應: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縮最常見;
中毒處理:停藥;
快速性心律失常:鉀不低――苯妥英鈉;
低鉀――補鉀;
緩慢性心律失常――阿托品。
二、心律失常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1、室上性心動過速
――頸動脈按摩能使心率突然減慢
表現:心率快規則,P波出現QRS之后,ST段與T波可無變化。
2、早搏
(1)房早:提早出現的P’;P’R>0.12;QRS正常;代償期間歇多不完全;
(2)房室交界性早搏:提前出現的QRS,其前無相關P波;QRS形態正常;代償間歇多完全;
(3)室性期前收縮:QRS提早出現,畸形、寬大,其前無相關P波;T波亦異常寬大;代償間歇完全;
3、室性心動過速(室顫):QRS畸形,T波方向與QRS主波方向相反;沒有P波;頻率150-220次/分。
――是電復律的絕對適應證
4、房顫:房顫心室率快而不規則;QRS波和T波形狀變異。
――最容易引起房顫是:風心病二尖瓣狹窄
5、房撲:P波消失,代之以F波;QRS波和T波形態正常。
(二)緩慢性心律失常
1、竇緩:心率40-60次/分;常伴竇性心律不齊,治療:<40次/分――阿托品。
2、房室傳導阻滯
(1)I度房阻:竇性P波,其后有QRS;P-R間期延長>0.2;
(2)II度房阻;
I型:P-R期延長,R-R縮短,直到P波后無QRS出現;
II型:P-R間期固定;P波突然不能下傳而QRS波脫漏;
治療:異丙腎;阿托品。
(3)III度房阻:竇性P波,P-P間隔規則;P波與QRS無固定關系;心房率>心室率;心室心律由交界區或心室自主起搏點維持。
3、病竇綜合征:持續、嚴重,有時突發的竇緩;發作時竇房阻滯或竇性停搏;動過緩與心動過速交替出現;
治療:阿托品,麻黃素,異丙腎。
三、心臟驟停
(一)病因:最常見的是冠心病及其并發癥,左室射血分數低于30%是猝死的最強預測因素;
(二)治療:
首先捶擊復律,其次是清理呼吸道,保持氣道通暢;
1、除顫和復律
室顫的首選治療措施――非同步直流電擊除顫;
2、藥物
利多卡因――利于心臟保持電的穩定性;難治性室速和室顫電擊后仍沒有好轉,首選――胺碘酮;急性高鉀引起的頑固性室顫――給予鈣劑;緩慢性心律失常心無脈搏――常用腎上腺素,阿托品;腎上腺素――維持穩定心電與血流動力學的首選藥;異丙腎――治療原發性或民除顫后心動過緩。
3、復蘇
能否成功的關鍵――恢復有效心律;基礎復蘇的目的――建立人工循環;心肺復蘇最后成敗的關鍵――腦復蘇。
四、原發性高血壓
血壓調節機制:
急性調節:通過壓務感受器及交感神經活動來實現;
慢性調節: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及腎臟對體液容量的調節來完成。
(一)病理
早期主要變化――周身小動脈痙攣;
持續多年后,病變最顯著的是――腎細小動脈硬化。
(二)表現
1、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主要臨床特征:長期的血壓增高和頑固的低鉀血癥;
2、皮質醇增多癥可見:尿中17-羥類固醇聝17-酮類固醇增高。
(三)并發癥
我國高血壓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腦血管意外,急進型高血壓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尿毒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