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環境的含義 環境,是指周圍的地方及其情況和條件。環境是針對主體而言的,以人類為主體的環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環境含義包括以下四個層次: 1.第一環境 第一環境即自然環境或原生環境。第一環境既含有對人類有用的自然資源,如土地、森林、礦產、水、大氣、生物、植物等,也含有對人類不利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洪水、泥石流、海嘯等。 第一環境實質上是指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兩類物質。這兩類物質雖然從存在形式上可分為生命體和無生命體,從存在特點上可分為可再生物質和不可再生物質,但是總的說來,它們都在以各自的形式運動變化著,并且它們的運動變化又是互相交錯、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正是自然界的物質在其固有的條件下規律性的運動變化,才保持著第一環境的平衡。如果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使物質運動發生紊亂,出現難以預料的后果。 2.第二環境 第二環境即次生環境,是指被人類活動改變或污染的自然環境,如城市上空被污染的大氣,城市周圍被污染的水域和水體,城市郊區(農業用地、蔬菜用地等)被污染的土壤,城區內部被破壞的林木、花木、草地或被綠化的土地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時破壞自然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人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然新的屬性,擴大了原材料的使用范圍,創立了一系列工業群。與此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污染物質。這些污染物質進入自然界,污染大氣、土壤、水流、損害森林、植被,擾亂生態環境的平衡,給生態系統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并危及人類的生存。 3.第三環境 第三環境是指由人工建造的房屋、道路和各項設施等組成的人工環境。 第三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房屋是供人們生產、工作、休息等各類活動的場所,也是人類發展所離不開的基本要素。而寬廣、通暢的道路和各項配套完善的設施是促進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因此,創造美好的人工環境是促進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基本保證。 4.第四環境 第四環境是指由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社會因素所構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環境。 第四環境屬于“軟”環境。政治穩定、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文化素質水平高,人與人之間團結、誠實,必然會導致生產、工作效率高,人們的幸福感會增強,人生價值就會得到充分體現,人類社會就會不斷向前發展。
狹義的環境就是僅指廣義環境含義中的第二環境,即被人類活動改變或污染的自然環境——次生環境。 |
環境影響評價師輔導科目 |
主講老師 |
精講班 |
考題預測班 |
報名 |
||
課時 | 試聽 | 課時 | 試聽 | |||
周建勛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 | 馮老師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師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