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與規劃 我國古城的規劃形制,據周禮《考工記·匠人》的記載是有一定模式的。其特點是“面朝后市”,體現了奴隸制的等級制度的宗教思想。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實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大家知道,唐末到北宋,我國封建制度下的生產力有很大發展,手工業分工日益細密,生產技術和工具很大進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鎮,商品經濟有所發展,這就要求形制上的突破,即取消了坊墻,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設置商店,并沿著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從而完成了從“里坊制”到街巷制的進步。“街巷制”模式一直沿襲至今。 中國城市規劃,今天已處在一個必須進行觀念演變的關鍵時期。在當今的背景下,我國城市(職能、結構、機制)規劃的變化是極其深刻的,如(1)中心城市職能多重化;(2)人口結構的變化和流動化;(3)規劃標準的多層次化;(4)空間結構的擴大展化與復合化;(5)城市發展機制的多元化;(6)規劃方法的改革及規劃管理的強化。以國都北京城建發展為例:北京是一個有著手3040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根據考古資料,商周時期北京開始建城,其后均為各王朝在北方的重要都邑。除位于房山區琉璃河的古城遺址確定為商周城址外,其它金代以前古城都經過后世沿用改造,極少發現完整的城址。從明末清初歐洲基督教傳教士來華傳教,清康熙、乾隆時宮廷吸收西方科學藝術,至19世紀葉以后隨著軍事政治風云而大量涌入西方文化,北京一直處于中西文化沖突、融合的矛盾中心。北京的近代建筑形象地反映了這一段歷史的某些重要方面。 為了突出近代建筑新鮮的、獨特的個性,可大體上劃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1)20世紀以前,西古建筑傳入北京有:①基督教堂建筑;②乾隆時期歐式建筑;③清末宮廷洋風建筑;(2)20世紀初至20年代前,北京近代建筑形成有:①皇都禁地開放,現代市政建設開展;②近代風貌新區形式;③新式衙署及宮內事業建筑興起;(3)20世紀至30年代:北京近代建筑走向成熟時期,這一時期的標志是一批受過專門教育的建筑師成為設計、研究的主持者,出現了一批成熟的建筑創作作品。建筑是物質和精神、技術和藝術的統一體。精神的、藝術的方面無疑是屬于文化現象,因此,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觀察,北京近代建筑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多采,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即急速變化的物質機能;新舊交融的典章風格;潛在穩定的民族心態。無疑這種機能、風格和心態對學習、借鑒、思考中國城市發展與規劃建設有著歷史意義。 |
| 課程名稱 | 精講班 | 考題預測班 | 在線報名 | ||||
| 課時 | 學費 | 試聽 | 課時 | 學費 | 試聽 | ||
| 《城市規劃原理》 | 28 | ¥200 | 試聽 | 10 | ¥100 | 試聽 | |
| 《城市規劃相關知識》 | 40 | ¥200 | 試聽 | 10 | ¥100 | 試聽 | |
| 《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 | 40 | ¥200 | 試聽 | 10 | ¥100 | 試聽 | |
| 《城市規劃實務》 | 40 | ¥200 | 試聽 | 10 | ¥100 | 試聽 | |
城市規劃師考試輔導優惠套餐方案: |
|||||||
| 城市規劃師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韓志霞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城市規劃師規劃實務輔導:城市道路面積率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