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環境學家關注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高昂費用,提出應通過評估各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對人類的價值來決定保護哪些動物。此法實際不可行,因為預言一種動物未來的價值是不可能的。評價對人類現在做出間接但很重要貢獻的動物的價值也是不可能的。從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 )
A.保護對人類有直接價值的動物遠比保護有間接價值的動物重要
B.保護沒有價值的瀕臨滅絕的動物比保護有潛在價值的動物更重要
C.盡管保護所有瀕臨滅絕的動物是必須的,但在經濟上卻是不可行的
D.由于判斷動物對人類價值高低的方法并不完善,在此基礎上做出的決定也不可靠
【例題】某畫家從來不在其作品上標注日期,其作品的日期順序現在才開始在評論文獻中形成輪廓。最近將該畫家的一幅自畫像的時間定位為1930年一定是錯誤的,1930年時該畫家已經63歲了,然而畫中的年輕、黑發的男子顯然是畫家本人,但卻絕不是63歲的男子。上面結論所依據的假設是( )
A.畫家畫過幾幅顯示他60歲以后的樣子的自畫像
B.畫家在63歲時,不可能在畫中將自己畫成年輕時的樣子
C.在該畫家遠未到60歲以前,他沒畫過明確標注日期的自畫像
D.通過不給其作品標注日期,畫家試圖使針對其作品的評論拋開時間因素
【例題】張珊說:應該對殘忍的殺人犯施以極刑,這是明智的行為。因為這可以阻止可惡的犯罪,并在長時期內使整個社會承受的痛苦減至最小。死刑是一個健全社會的自我防范。李斯說:你忽視了一條,即一個國家或社會是否有權利剝奪任何一個人的生命。如果沒有這樣的權利,那么,死刑能否阻止犯罪這一點就無關緊要了。
假設死刑不能阻止犯罪,那么,張珊和李斯的觀點將以下面哪一種方式受到影響( )
A.張珊和李斯的觀點都不會受到加強或削弱 B.李斯的觀點受到削弱,張珊的觀點得到加強
C.張珊的觀點受到削弱,李斯的觀點不受影響 D.張珊和李斯的觀點都被削弱
答案及解析
【解析】在本題的題干中,關聯詞語并沒有出現,而是被省略了。雖然省略了關聯詞語,但是相信多數人是能夠讀出其中的轉折意味的,只不過感覺不清晰,不明確,沒有把握。這時候可以加上關聯詞語試一試。在段落的最前面加上“雖然”,在第一個句號之后,“此法實際不可行”之前,加上“但是”。再用下畫線標注關鍵詞為:
。m然)環境科學家十分關注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高昂費用,提出應通過評估各種瀕臨滅絕動物對人類的價值,以決定保護哪些動物。/(但是)此法實際不可行,因為預言一種動物未來的價值是不可能的。評估對人類現在作出間接但很重要貢獻的動物的價值是不可能的。
加上“雖然……但是……”之后,句子讀來非常順暢,說明補得恰當。這樣,句子間的關系就清晰地呈現出來了。
把分隔線前后句子的要點提取出來就是:環境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但此法不可行——(為什么不可行?)因為某些原因。把提取的要點與4個備選項進行比較,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因為預言動物的價值是不可能的,所以作出的決定也是不可行的。只有D項最切合題干。所以,正確選項是D。
【解析】本題屬于假設型邏輯判斷題。
題干論述的結論是:將該畫家的一幅自畫像的時間定位為1930年一定是錯誤的。
據以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么呢?題干說:某畫家從來不在其作品上標注日期;1930年時該畫家已經63歲了,然而畫中的年輕、黑發的男子顯然是畫家本人,但卻絕不是63歲的男子。
很明顯,要從這些前提中必然得出結論,還必須排除一種“例外情況”,就是必須假設“畫家在晚年時從來不在畫中將自己畫成年輕的樣子”。如果沒有這個假設,萬一這個畫家在晚年時曾經在畫中將自己畫成年輕時的樣子,那么,題干的結論就不能成立了。
B項說:畫家在63歲時,不可能在畫中將自己畫成年輕時的樣子。這正是題干得出結論不可缺少的假設條件。所以,正確選項是B。
【解析】本題屬于邏輯描述題。張珊認為,死刑可以阻止可惡的犯罪。李斯認為,關鍵是一個國家或社會是否有權力剝奪任何一個人的生命。假設死刑不能阻止犯罪,當然是,張珊的觀點受到削弱,李斯的觀點不受影響,所以正確選項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