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學發展觀概要 第一節 科學發展的提出 發展觀的概念 發展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發展問題上的體現。發展觀是關于發展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 當代關于發展問題的觀點和看法 四個觀點:發展是指經濟增長;發展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綜合發展。 傳統發展觀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問題,而工業化是時間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發展經濟先把提出了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標準標。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和接受。 人類發展指數 聯合國確立的人類發展指數包括三個要素:壽命、知識和生活水平。人類發展指數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狀況的綜合反映,是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改進和補充。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本”是指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五個統籌兼顧 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發。“五個統籌”深刻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切入點和現實途徑。 時代潮流 和平、發展、合作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依據 (1) 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2)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目的,重視改善人民生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3)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高度重視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4)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各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5)必須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再不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平穩快速增長。 (6)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妥善處理好城鄉、地區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問題(兩個關系、一個問題) (7)必須重視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發展的本質和內涵 (如何體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如何體現在科學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的觀點。 (2)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發展主體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 (3)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之間普遍聯系、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 (4)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 (5)科學發展觀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看成相互聯系的整體,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發展問題的認識。 |
輔導科目 | 精講班 |
沖刺班 |
串講班 |
報 名 |
||||||
主講老師 |
課時 |
試聽 |
主講老師 |
課時 |
試聽 |
主講老師 |
課時 |
試聽 |
||
李述萍 |
40 |
張立寧 |
20 |
張立寧 |
12 |
|||||
劉翠玲 |
40 |
劉翠玲 |
20 |
劉翠玲 |
12 |
|||||
成麗芹 |
40 |
曹明銘 |
20 |
成麗芹 |
12 |
|||||
王雙增 陳憲 |
40 |
王雙增 陳憲 |
20 |
王雙增 陳憲 |
12 |
|||||
王曉琴 |
40 |
杜 軍 |
20 |
杜 軍 |
12 |
|||||
咨詢工程師考試輔導優惠套餐方案>> | ||||||||||
精講班:每科課程學費 200 元 沖刺班:每科課程學費 100 元 串講班:每科課程學費 100 元 | ||||||||||
套餐:咨詢工程師全科套餐價2000元, 新學員1350元,老學員1200元。 | ||||||||||
咨詢工程師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韓志霞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咨詢工程師《宏觀經濟政策與規劃》勘誤表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咨詢工程師政策與法規考點解析(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