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布點原則及點位布設 布點原則:以最少的頻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數據,如實反映項目排放濃度和總量。 布點方法:參見相關技術規范。 (1)廢氣: ◆有組織排放:布設于各處理設施各處理單元的進出口煙道、廢氣排放煙道 ◆無組織排放:SO2、NOx、顆粒物、氟化物的監控點高在源下風向2~50米范圍內的濃度最高點,參照點設在上風向2~50米范圍內。其余污染物監控點高在單位周界外10米范圍內的濃度最高點。監控點最多4個,對照點1個。 (2)廢水 ◆處理設施單元的進、出口,第一類污染物車間或車間處理設施的排放口,生產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凈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聲 ◆廠界噪聲:法定邊界布設多個測點,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較近及受被測聲源影響較大的位置。廠界外1米,高1.2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廠界有圍墻要高于圍墻。同時設點測背景噪聲。 ◆高速公路噪聲:在公路兩側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米范圍內選取至少5個有代表性的噪聲敏感區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設點進行噪聲衰減測量。 ◆機場周圍飛機噪聲:在機場周圍受飛機通過影響的所有噪聲敏感點設監測點,選在戶外平坦開闊地方 ◆振動:測點置于建筑物室外0.5米以內 ◆電磁輻射: ◆固體廢物:固廢的檢查(來源、判定、鑒別種類、產生量、處置方式); 固廢的鑒別監測(對照名錄和標準鑒別性質) 七、環境可行性分析 1.建設項目規模、選址、布局、選線的環境合理性分析 建設項目規模合理性:是否符合產業政策、排污量能否滿足當地容量 廠址選擇合理性:生活區與生產區的相對位置合理性、 廠界外敏感點是否得到合理避讓、 減輕某些污染物對廠界外敏感點的影響; 工藝路線是否順暢、生產物流能否順暢節約能耗,降低排污量 選址選線及布局的環境可行性分析 •是否避開敏感的環境保護目標,同時不對敏感目標造成直接危害 •是否符合地方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功能規劃的要求 •不存在潛在的環境風險 •從區域或大空間長時間范圍看,選址選線不影響區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美學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潛在的地區或目標。 說明規劃方案分析,提出優化方案設計的評價結論。 2.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正確性的判別 通過各專題分析評價,綜合分析預測、評價的正確結論;并通過綜合分析確保各條結論的正確性;評價結論不能與報告書中相關內容說明發生矛盾和偏差,以及某些結論的絕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