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掌握本詩頷聯對仗工整的特點:
律詩中的頷聯、頸聯要求對仗。也就是句法結構一致,同一位置的詞語詞性相同。“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句的定語“映階”、“隔葉”都是動賓短語,“碧草”、“黃鸝”都是名詞,在句中都作主語,“自”、“空”都是副詞,作狀語,“春色”和“好音”都是偏正短語,都作謂語。此聯結構一致,詞性相同,平仄相錯,對仗十分工整。
6、重點句子:
(1)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劉備三顧茅廬,再三煩勞,終于得到諸葛亮的幫助,籌劃天下統一的大計,輔佐劉備、劉禪兩朝,開國、濟世,真有一顆老臣的殷切之心。
(2)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未捷,自己就去世了,這樣的遭遇讓英雄們都感慨的淚濕衣襟。
7、背誦全詩。 《關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
1、這是一首樂府舊題詩。作者陸游,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
2、劃分全詩的層次,歸納全詩的主題思想。
全詩十二句,每四句為一層。
第一層是起首四句。寫統治者醉生夢死,按兵不動。
第二層是五至八句。寫守邊兵士報國無路,老死邊疆的悲憤感情。
第三層是最后四句,寫中原百姓盼望恢復中原連年失望的痛苦。
主題:詩人把三種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而有力地揭露了南宋統治者投降路線所造成的嚴重惡果,表達了詩人統一祖國的信念和這一信念不得實現的無比悲憤。
3、理解本詩以“月夜”貫串全詩的結構特點。
詩中所寫的三個場景,又可以理解為處在同一時間,即同一月夜之中。“月”是線索,貫穿全詩。其中朱門沉沉按歌舞,沙頭空照征人骨,幾處今宵垂淚痕幾句暗含一個“月”字,而戍樓刁斗催落月則明寫了“月”,或明或暗的月,將三個場面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而且為全詩籠罩了一層凄冷的色彩。
4、找出詩中的典型事物和典型場景,分別說明其表現作用:
典型事物和場景有“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揭露統治者茍且偷安,不修戰備;沙場怨笛,白骨成堆,表現戍邊戰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萬民望月、遺民垂淚,表現中原人民期望恢復的痛切心情。
5、重點句子:
(1)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和戎的詔書頒布十五年了,將軍不能作戰,白白地來到邊關。
(2)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從笛聲中誰又能明了壯士報國無門的痛心,月光白白地照耀在沙場上成堆的白骨上
(3)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中原遺民忍受著死亡的折磨,這一晚處處有中原遺民的淚水。
6、背誦全詩。
《爐中煤》
1、作者郭沫若,現代著名學者、詩人。“創造社”成員。本詩選自郭沫若詩集《女神》。
2、理解本詩所抒發的愛國激情和獻身精神:
這首詩借吟詠燃燒著的“爐中煤”來抒發“眷念祖國的情緒”,表現出詩人對新生的祖國的無比熱愛和赤誠無私的奉獻精神。
3、掌握全詩托物言志的特點
《爐中煤》是一首托物言志的抒情詩。托物言志是通過比喻、比擬修辭手法達成的。作者為詩題擬了個副題“眷戀祖國的情緒”,這是把爐中煤熾烈燃燒的意象與眷戀祖國的強烈情思互為比喻,作者把“年青的女郎”與“五四”后的祖國比喻,此為借喻。詩人把“爐中煤”擬作人,這是比擬中的擬人化手法。由于“爐中煤”是物的象征,作者將它人格化,并借以詠志,所以本詩的基本表現方法是托物言志。
4、分析說明詩中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年青的女郎”比喻五四后新生的中國,表達詩人對新生祖國的熱愛和贊美;用正在燃燒的“爐中煤”比喻自己的愛國激情,表達詩人對祖國的無私奉獻精神。
《爐中煤》是一首托物言志的抒情詩。托物言志是通過比喻、比擬修辭手法達成的。作者為詩題擬了個副題“眷戀祖國的情緒”,這是把爐中煤熾烈燃燒的意象與眷戀祖國的強烈情思互為比喻,作者把“年青的女郎”與“五四”后的祖國比喻,此為借喻。詩人把“爐中煤”擬作人,這是比擬中的擬人化手法。由于“爐中煤”是物的象征,作者將它人格化,并借以詠志,所以本詩的基本表現方法是托物言志。
5、理解本詩用反復詠嘆手法表情達意的特點。
“啊,我年輕的女郎”在詩中反復四次,這句詩的反復出現,使詩節和詩人的感情層次找到了標志,同時,反復使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思不斷加強、深化。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的反復,受到了結構上回環往復的藝術效果,且升華了感情、深化了主題。兩個“燃”字,前一個是詩人在黑暗長夜中摸索探求,后一個卻是詩人在“重見天光”后的激情噴發和奮力搏擊。這里有悲觀與樂觀、消極與積極等情感格調上的區別與反差。而“這般模樣”的反復出現,則給讀者留下了較大的想象空間。
《發現》
1、 作者聞一多,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民主戰士,“新月社”成員。本詩選自聞一多詩集《死水》
2、 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聞一多到美國,是希望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民主精神。但是到美國以后,聞一多很快就對美國社會的各種現象產生了反感甚至痛恨情緒。同時,詩人對祖國、家鄉、親人懷有深深的思念和渴望。1925年,聞一多帶著熱情和急切,懷著對祖國的美好憧憬和急于報效祖國的赤誠熱情,高喊著“我來了!”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詩人回國之后,見到的祖國和他渴望的祖國并不完全一樣,一九二五年前后,中國正面臨軍閥混戰的局面。聞一多所見到的祖國已經不是他在國外時在心里美化、神圣化了的祖國。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強烈撞擊,所以詩人“迸著血淚”呼喊:“這不是我的中華”。
3、 理解本詩所抒發的對祖國的至痛至愛的復雜情感
4、 理解本詩將熾烈奔突的情感內斂于謹嚴形式之中的藝術技巧
5、 分別說明呼告、反復、比喻、擬人、象征等手法在本詩中的作用
反復:三次“我來了”,隔行反復,層層遞進地寫出了來后的感慨驚異、來的原因和來得情狀,感人至深。
呼告:“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是呼告,表失望心情,具有石破天驚的撼人心魄之力量
擬人:將中華人格化為“你”,從而形成全詩“我”與“你”對話的格局,
比喻:將中華人格化為“你”,又將“你”比喻成“噩夢”、“恐怖”、“噩夢掛著懸崖”,從而使詩人失望悲愴的情感更加形象生動
象征:將“中華”比喻成“噩夢”、“恐怖”、“噩夢掛著懸崖”,從而使詩歌從滿象征意味,使詩人失望悲愴的情感更加形象生動。
6、 結合本詩,了解聞一多的新格律詩的“三美”主張,即新詩要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和“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我愛這土地》
1、作者艾青,現代著名詩人
2、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3、理解本詩抒發的愛國主義激情
作者通過寫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作者愿為祖國母親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
4、找出本詩的象征形象,并說明其寓意
詩人用象征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意象,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間的無比溫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征。
5、掌握本詩語言自由多變的特點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1、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
2、理解本詞在是一首抒寫亡國傷痛哀怨的詞。
3、理解、分析詞中觸景生情、對比和比喻等表現手法。
觸景生情的手法
春花秋月,小樓昨夜又東風,雕欄玉砌應猶在,幾句都是觸景生情。
比喻手法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顯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樣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兩句比喻中喻中有景,以景托情,創造出闊大深遠的藝術境界。
對比手法: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雕欄玉砌與“小樓昨夜又東風”也構成對比。
4、重點句子:
(1)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昨夜又吹拂在東風里,明月朗照,故國生涯真是不堪回首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君到底能有多少愁情,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去。
5、重點詞語:
(1)春花秋月何時了:終了,完結
(2)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借指宮殿;紅潤的臉色
6、背誦全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作者蘇軾,北宋著名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詞的開創者。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詞。
2、分析掌握全詞圍繞明月抒寫情懷的寫作特點,理清詞人思緒的起伏變化
本詩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達了詞人由心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
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達作者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顯露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層。“歸去”,作者將那美好皎潔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園。然而真要棄絕人世,飄然仙去,卻又有些猶豫,“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遐想愈來愈飄渺,而終不忍棄絕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下片緊承上片最后兩句的入世情懷和月色描寫,寫月光移動和月下不眠之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轉入抒發懷人之情。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宕開一筆,表現了由心中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作達觀之想的心理變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放達寬慰之語。
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
3、體味詞中蘊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詞的下片對月懷人,但沒有沉浸在離愁別恨中,而是以曠達的哲理在自我解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的“陰晴圓缺”與人的“悲歡離合”相對比,說明人的團聚與月的晴圓一樣,只是暫時的,而人的離散與月的陰缺一樣是必然的。世上的萬事萬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人們沒有必有沉浸在悲傷之中。只要健康長壽,人們總能團圓相聚,哪怕遠隔千里,也能共賞一輪明月。從而表達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重點句子: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翩翩起舞,與自己的影子清冷相對,又哪里比得上在人間的美好呢
(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但愿人們都能長久團聚,即使分別千里,也能共同享有這一輪明月。
(4)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怕雖然有瓊樓玉宇,可是不能經受高處的寒冷
(2)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在朱閣綺戶中徘徊,照耀著那些不能入眠的人們。
5、背誦全詞。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1、作者辛棄疾,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南宋詞壇豪放派的代表,與蘇軾合稱“蘇辛”。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2、理解上片寫景抒情的內容:
上片通過寫景來抒情,三層,第一層,總寫秋天遼闊之景,第二層寫北方的遠山,第三層寫在斜陽哀鴻中自己的悲憤情感
3、理解、分析下片借用三個歷史典故分別表達的思想感情:
下片借典故抒情,連用三個典故,第一個是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 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的故事,表明自己不愿象他那樣丟下國事不管只貪圖個人的享受,同時也感慨自己已經無家可歸了,家鄉已經被金人占領;第二個典故用劉備鄙視許汜故事,表示自己決不像許汜那樣只顧謀取個人私利,而要象劉備那樣以國事為重,憂國忘家;第三個典故用桓溫感上歲月流逝的故事,嘆息自己壯志難酬,年華虛度,英雄坐老。
4、重點句子:
(1)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反復看著自己的吳鉤寶刀,拍遍欄桿,也沒有人能夠理解我登臨望遠時內心的意思。
(2)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能請什么人喚來美女,為英雄揩拭掉傷心的淚水!
5、背誦全詞。
《天凈沙•秋思》
1、作者馬致遠,元代有名的散曲家,人稱“曲狀元”。這是一首小令,被譽為“秋思之祖”。
2、理解前三句遣詞造句的特點:用三組各寫三種景物的詞語構成“鼎足對”。
3、分析最后一句在全篇的作用:
最后一句是唯一的抒情之語,使全曲的點睛之筆,使前面的景語皆成為情語,曲中景物也成為帶有“斷腸人”主觀色彩的景物。
4、掌握這首小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5、背誦這首小令。
《前赤壁賦》
1、作者蘇軾
2、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寫于蘇軾貶官黃州期間,名為朝廷命官,實是囚犯,生活艱難,行動亦受監視。面對如此重大打擊,他苦悶難遣,一面從佛老思想中尋求解脫,一面到自然山水中尋求安慰。
3、掌握本文情感變化線索,據此劃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
作者此文并非以記游為主,而重在抒情議論。因此剖析此文的層次結構,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事情變化。文中主客兩人的感情變化,經歷了由樂而悲,由悲而喜的過程。全文也就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寫泛舟江面上生樂。
第二層:記敘泛舟江心,飲酒放歌的情景,因簫聲嗚咽而生悲。
客人解釋簫聲“何為其然”。
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達作者對現實人生的苦悶和迷惘
第三層:因得到解脫而復喜。
首先是蘇子對客人的批駁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 以“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領起,駁客“羨長江之無窮”的議論。
2) 以“且夫”一轉,駁客“抱明月而長終”的感慨。
這段文字是寫作者經過一番哲學思考,終于找到解脫苦悶的途徑, 即用曠達超脫的態度對待人生,在大自然懷抱中錄求精神慰藉。
然后是客人被蘇子說服而轉悲為喜。
“洗盞更酌”、“相與枕藉”將喜悅的心情化成了具體的生活畫面。(與首段相呼應,但此時的樂,已是在領悟人生意義后的更高層次的愉悅。)
4、理解本文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矛盾。
本文繼承了辭賦常用的形式規范,即主客問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的人物。主客對話,實則代表了作者思想中兩個不同側面的矛盾斗爭。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悶通過客來宣泄,把樂觀曠達的情懷通過主來表現,主終于說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積極的一面戰勝了消極的一面,從而肯定了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5、分析清風、明月、江水三種景物與抒情、說理的關系。
文章雖從記游寫起,但重在抒發人生感慨,辯論人生意義,故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達到統一。
景物描寫與抒情、說理的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風),即以這段寫景為下文議論說理作形象、鋪墊。第二段中客的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虛無消極的人生觀,其內涵就借具體的自然現象表達了出來。第三段蘇子反駁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淺出說明事物變與不變的道理。整篇文章,議論賦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寫景使哲理呈現生動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在脈絡。
6、由本文了解文賦具有主客對話、抑客伸主的結構特征和駢散相間的語言特色。
7、重點句子
(1)舞(使動)幽壑之潛蛟:使潛藏在深淵下的蛟龍起舞
(2)侶(意動)魚蝦而友(意動)麋鹿: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3)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流逝的象這江水,而最終并沒有流走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大凡從事物變化的一面來觀察,那么天地萬物竟不能有一眨眼間不發生變化
8、重點詞語:
(1)舉酒屬客:傾注,引申為勸酒
(2)縱一葦之所如:往、到
(3)凌萬頃之茫然:凌駕、超越
(4)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靠,依托;虛空,天空
(5)杯盤狼藉:縱橫雜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