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1、本篇選自《詩經(jīng)•衛(wèi)風》。《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常用“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
2、本篇是一首敘事詩,了解本詩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敘述層次:
本詩基本情節(jié)是女主人公與氓戀愛,訂婚,結(jié)婚,婚變,到女主人公被拋棄回家。完整地敘述了一個婚姻悲劇。
全詩共分為六個層次。
(1)氓向女子求婚;(求婚)
(2)女子盼迎娶;(結(jié)婚)
(3)女子對愛情,婚姻的認識;(悔恨)
(4)女子婚后多年被棄,對氓的譴責;(譴責)
(5)回憶婚后的生活,及被棄后的感傷;(自悼)
(6)回憶與氓從小相好,指責氓的負情,表示決裂。(決裂)
3、本篇又是一首“棄婦詩”;分析本詩女主人公(棄婦)的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誠,善良,忠貞,勤勞,堅毅;
4、指出詩中的比興句,理解其含義。
比興,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比興一般連用。簡單的說,比興就是借與主體事物有關(guān)的事物起筆,引出并展示主體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女子年輕貌美;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誤入情網(wǎng)。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遺棄的痛苦;
“淇則有岸,濕則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無邊無際。
5、重點句子:
(1)其葉沃若:那葉子茂盛潤澤
(2)載笑載言:又笑又說
(3)二三其德:言行前后不一
(4)言既遂矣:達到目的了
(5)夙興夜寐:早起晚睡
(6)信誓旦旦:真誠的誓言非常誠懇
6、重點詞語:
(1)匪我愆期: 過失、過錯,這里指錯過(2)將子無怒:請
(3)猶可說也:通“脫”,解脫 (4)自我徂爾:往
(5)淇水湯湯:水勢盛大的樣子 (6)漸車帷裳:浸濕
(7)女也不爽:差錯 (8)總角之宴:歡樂
《陌上桑》
1、本篇選自宋代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是一首著名的漢代樂府民歌。
2、概述本詩主要內(nèi)容,掌握主題思想。
詩分三段:第一段寫羅敷的美麗動人。(側(cè)面烘托)
第二段寫羅敷拒絕使君的誘騙,揭示她不慕權(quán)勢、不畏強暴的堅貞品德。
第三段羅敷盛夸丈夫,嚴詞拒絕使君,展現(xiàn)羅敷的聰明機智
敘述使君調(diào)戲采桑女羅敷遭到嚴詞拒絕的故事,贊美了羅敷女的堅貞和智慧,諷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無恥。
3、分析羅敷的性格特征:
形象美,心靈美,機智勇敢。
4、分析本詩刻畫羅敷形象所使用的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的表現(xiàn)手法。
從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來表現(xiàn)主題。比如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渲染、烘托了羅敷之美,又屬于側(cè)面描寫。寫羅敷采桑工具精美“青絲為籠系,桔枝為籠鉤”,陪襯襯托了羅敷之美。寫羅敷服飾的華美“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借服飾描寫羅敷的外貌美。寫眾人為羅敷的容貌美所傾倒,借助他人的反應,從側(cè)面寫出羅敷的美。
5、理解羅敷夸夫一節(jié)的構(gòu)思特點、述說層次及在揭示主題和刻畫人物方面的作用:
夸夫表現(xiàn)羅敷對自己夫君的忠貞,對使君的嘲諷,蔑視。使使君相形見拙,無地自容。夸夫完畢全詩也即結(jié)束,把使君狼狽而去的丑態(tài)留給作者去想象,構(gòu)思巧妙,充分體現(xiàn)了羅敷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性格。同時也突出了本詩贊美羅敷女的堅貞和智慧,諷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無恥的主題。
分為五層。
1)前四句。描寫夫君地位顯赫。
2)“青絲系馬尾”四句,描寫夫君的財富。
3)“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寫夫君官職。
4)“為人潔白皙”四句,描寫夫君的美貌。
5)側(cè)面描寫,借他人評價。
6、借由此篇,了解漢代樂府民歌的形式特征:
漢樂府民歌中的敘事詩較多,表現(xiàn)形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
7、重點句子:
(1)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歸來后互相抱怨耽誤了勞作,只是因為貪看羅敷。
(2)使君一何愚:使君您是多么的不明智
(3)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滿座數(shù)千人,都說我的夫婿出眾。
8、重點詞語:
(1)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美
(2)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戴
(3)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略微
(4)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問;可不可
(5)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使動,使……跟從
《短歌行》(其一)
1、這是一首樂府舊題詩。作者曹操,漢代末年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又是一位詩人。
2、劃分本詩的層次,理解詩人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招納賢才的急切心情,分析詩中所表現(xiàn)的積極進取精神和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
全詩共分為三層。
第一層,前八句,感嘆人生苦短,憂思難忘;
第二層,(青青子衿——心念舊恩)求賢不得的憂愁和誠心納賢的態(tài)度。
分為四小層。
(1)(——沉吟至今)自己對賢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對賢才真誠歡迎的態(tài)度;
(3)(——不可斷絕)賢才不易得,自己憂心不斷;
(4)(——心念舊恩)希望老朋友能前來,為自己舉賢薦能。
第三層,(月明星稀——)惋惜賢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廣招人才的信心和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
本詩寫作于曹操晚年,抒寫了作者復雜深沉的情懷。在詩中,他感嘆光陰易逝,功業(yè)難成,抒發(fā)了渴望招納賢才共圖大業(yè)的急切心情,表現(xiàn)出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詩中雖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悶,但作者的精神實質(zhì)是昂揚向上的,積極進取的。
3、了解詩中所用比喻和典故的含義,以及化用《詩經(jīng)》成句賦予新意的特點。
“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嘆人生苦短。 “月明星稀”四句,比喻當時賢才流散各地,無所依托。
“山不厭高”四句,化用管子的句子,并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賢才,建功立業(yè)。
引用《詩經(jīng)》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來表達對賢才由來已久的思念之情,引用《詩經(jīng)》成句“呦呦鹿鳴”借用來抒發(fā)詩人熱烈歡迎賢才到來的情景。
4、重點句子: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那青青的衣衿,引發(fā)我長遠不斷的思慕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月光明朗,星光稀疏,烏鵲向南飛去
(3)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山不滿足于自身的高度,海不滿足于自身的深廣
(4)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要效仿周公吐哺,歷代天下賢才的例子,使天下賢才都歸向于我。
5、重點詞語:
(1)對酒當歌:對 (2)沉吟至今:沉思吟味
(3)枉用相存:枉駕;問候 (4)契闊談宴:聚散,這里是久別重逢的意思
《飲酒》(其五)
1、這是一首田園詩、五言古詩。作者陶淵明,東晉末年著名詩人,古代田園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
2、概括這首詩的主題。
本詩表現(xiàn)了陶淵明棄官歸田后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詩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遠地自偏”,后六句描寫隱居生活的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歸隱田園后陶醉自然的心志。
既反映了厭棄世俗,不滿現(xiàn)實,潔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
3、分析本詩寫景句子所體現(xiàn)的思想意蘊。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在一派并非有意欣賞的天然本色景物中,潛蘊著一種忘世忘我的物化心態(tài),把作者歸隱田園之后的“心遠”程度不動聲色地顯現(xiàn)出來,心與境合,情景交融。 “見”為無意之見,境與意會融為一體,傳神地表達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為“望”,則為有意之望,破壞了整首詩悠然的情趣。
4、理解全詩平淡醇美,融寫景、抒情、說理于一體的特色。
本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情,景,理融為一體。如,前四句主要是說理,但是,作者把抒情與寫景融入其中。“結(jié)廬在人境”是寫景,“而無車馬喧”是寫情,寫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寫景,寫情的過程中,闡發(fā)了“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5、重點句: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東籬之下采擷菊花,南山美景悠悠然涌現(xiàn)在眼前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從此時此地的情境中,領(lǐng)略到人生的真諦,但想要辨析,卻已不知如何用言語來表達了
6、重點詞:
(1)結(jié)廬在人境:建造住宅,寄居之意
(2)而無車馬喧:喧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問君何能爾:這樣,如此
7、背誦全詩。
《山居秋暝》
1、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山水詩。作者王維,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融詩、畫、音樂、理趣于一體,風格清新淡雅。
2、分析本詩以動寫靜、動靜相襯的表現(xiàn)手法。
頸聯(lián)寫了人的活動,其實是以動寫靜、動靜相襯。正因為環(huán)境的靜謐,浣女歸來時穿過竹林的喧鬧聲才格外清晰,漁舟穿越荷塘時蓮葉的晃動才格外引人注目。在這樣的靜謐中,浣女的喧鬧和漁舟穿拂蓮葉的動也顯得格外美麗,生氣盎然。因此這種寫法以動寫靜、動靜相襯,寫出了夜間山中寧靜優(yōu)美的景色。
3、理解本詩“詩中有畫”的寫作特色及詩中所表現(xiàn)的詩人情趣。
《山居秋瞑》充分發(fā)揮了王維詩人兼畫家的全面藝術(shù)素養(yǎng),在取景、設色上都能與創(chuàng)造意境密切配合,給人以豐富新鮮的感受,讓讀者欣賞到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
4、以本詩為例,掌握律詩的對仗特點。
5、重點句子:
(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的光輝在松林間灑照,清泉水流淌在石頭上。
(2)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傳來喧鬧聲,是浣女回家的聲音,水中的荷葉輕輕晃動,原來是有漁舟沿溪水下來了
6、背誦全詩。
《行路難》(其一)
1、這是一首樂府舊題詩,七言歌行體。作者李白,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2、劃分本詩層次。了解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從茫然、激憤到希望、自信的感情的,體會作者復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
(1)前四句為全詩奠定了抒情的基調(diào)。 寫詩人內(nèi)心的壓抑與茫然。
(2)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寫詩人內(nèi)心的憤激與不平。
“冰塞川”“雪滿山”以自然景物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
(3)“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借典故抒情)寫自己對前途的希望。
(4)接下來四句節(jié)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xiàn)出進退失據(jù)而又不甘自棄,繼續(xù)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寫詩人對現(xiàn)實的苦悶。
(5)最后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寫詩人的自信,表示自己理想的遠大,重申自己對前途的信念。
本詩反映了李白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對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艱難,滿懷悲憤,卻無可奈何;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愿望,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對前途滿懷希望。
3、理解詩中比喻句的含義。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兩個比喻句,運用了比興象征的手法,詩人以自然界道路的艱險,來比喻世路的艱險,象征著詩人仕途受阻的艱難處境。其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象征著詩人對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滿山”則象征著詩人仕途受阻的處境。
4、說明詩中所用歷史人物典故的內(nèi)涵。
“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用呂尚、伊尹早年不得志,但晚年得遇明主,成就功業(yè)的典故,表達自己對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
“長風破浪會有時”用南朝宗愨典故,表明自己志向遠大,將來一定會有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一天,抒發(fā)對未來前途的堅定信念。
5、重點句子:
(1)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想要渡過黃河,堅冰卻堵塞了河流;想要攀爬太行山,雪卻覆蓋了整個大山。
(2)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退隱時在碧溪上如同姜太公那樣垂釣,卻又突然夢見如伊尹那樣乘舟來到太陽邊上。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總會有乘長風,破萬里浪那一天,我將會毫不猶豫升起云帆渡過滄海。
6、重點詞語:
(1)玉盤珍羞直萬錢:同“饈”,美味食品。
(2)多歧路,今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
(3)直掛云帆濟滄海:徑直,毫不猶豫
7、背誦全詩。
《蜀相》
1、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詩。作者杜甫,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2、理解、分析本詩各聯(lián)的內(nèi)容。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以設問起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這個尋字有力地表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 “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首聯(lián)兩句自問自答,點明了地點、環(huán)境,渲染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頷聯(lián)由遠寫到近,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nèi)景。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來到這里。,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已被后人遺忘,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詩句中的“空”和“自”是上下互文,反映杜甫心境寂寞。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頸聯(lián)高度評價、頌揚了諸葛亮的一生。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忠于劉氏政權(quán),奮斗一生,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輔佐劉禪匡濟艱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yè)績,也生動地表現(xiàn)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
大業(yè)未遂而身死,這是一種人生無法補救的遺憾,引起普遍共鳴是很自然的。一個“先”表現(xiàn)出深深的惋惜之情。尾聯(lián)體現(xiàn)了無限感慨,反襯諸葛亮的不同尋常,收結(jié)有力。
3、了解本詩對諸葛亮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體味詩中所寄寓的感慨。
本詩對諸葛亮一生功績作了高度概括,也寄寓詩人報國無門的感慨和對當世缺少濟世英才得救慨嘆。
4、說明全詩將寫景、敘事、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