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試的內容 從理論上講,面試可以測評應試者任何素質,但由于人員甄選方法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綜合運用,則事半功倍,否則就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人員甄選實踐中,我們并不是以面試去測評一個人的所有素質,而是有選擇地用面試去測評它最能測評的內容。 面試測評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儀表風度 這是指應試者的體型、外貌、氣色、衣著舉止、精神狀態等。像國家公務員、教師、公關人員、企業經理人員等職位,對儀表風度的要求較高。研究表明,儀表端莊、衣著整潔、舉止文明的人,一般做事有規律、注意自我約束、責任心強。 (二)專業知識 了解應試者掌握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其專業知識更新是否符合所要錄用職位的要求,作為對專業知識筆試補充。面試對專業知識的考查更具靈活性和深度。所提問題也更接近空缺崗位對專業知識的需求。 (三)工作實踐經驗 一般根據查閱應試者的個人簡歷或求職登記表,作些相關的提問。查詢應試者有關背景及過去工作的情況,以補充、證實其所具有的實踐經驗,通過工作經歷與實踐經驗的了解,還可以考查應試者的責任感、主動性、思維力、口頭表達能力及遇事的理智狀況等。 (四)口頭表達能力 面試中應試者是否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觀點、意見或建議順暢地用語言表達出來。考查的具體內容包括:表達的邏輯性、準確性、感染力、音質、音色、音量、音調等。 (五)綜合分析能力 面試中,應試者是否能對主考官所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抓住本質,并且說理透徹、分析全面、條理清晰。 (六)反應能力與應變能力 主要看應試者對主考官所提的問題理解是否準確,回答的迅速性、準確性等。對于突發問題的反應是否機智敏捷、回答恰當。對于意外事情的處理是否得當、迅速等。 (七)人際交往能力 在面試中,通過詢問應試者經常參與哪些社團活動,喜歡同哪種類型的人打交道,在各種社交場合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了解應試者的人際交往傾向和與人相處的技巧。 (八)自我控制能力與情緒穩定性 自我控制能力對于國家公務員及許多其他類型的工作人員(如企業的管理人員)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在遇到上級批評指責、工作有壓力或是個人利益受到沖擊時,能夠克制、容忍、理智地對待,不致因情緒波動而影響工作;另一方面工作要有耐心和韌勁。 (九)工作態度 一是了解應試者對過去學習、工作的態度;二是了解其對現報考職位的態度。在過去學習或工作中態度不認真,做什么、做好做壞者無所謂的人,在新的工作崗位也很難說能勤勤懇懇、認真負責。 (十)上進心、進取心 上進心、進取心強烈的人,一般都確立有事業上的奮斗目標,并為之而積極努力。表現在努力把現有工作做好,且不安于現狀,工作中常有創新。上進心不強的人,一般都安于現狀,無所事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對什么事都不熱心。 (十一)求職動機 了解應試者為何希望來本單位工作,對哪類工作最感興趣,在工作中追求什么,判斷本單位所能提供的職位或工作條件等能否滿足其工作要求和期望。 (十二)業余興趣與愛好 應試者休閑時愛從事哪些運動,喜歡閱讀哪些書籍,喜歡什么樣的電視節目,有什么樣的嗜好等,可以了解一個人的興趣與愛好,這對錄用后的工作安排常有好處。 (十三)其他 面試時主考官還會向應試者介紹本單位及擬聘職位的情況與要求,討論有關工薪、福利等應試者關心的問題,以及回答應試者可能問到的其他一些問題等。 二、面試的形式 (一) 單獨面試與集體面試 根據面試對象的多少,面試可分為單獨面試和集體面試。 所謂單獨面試,指主考官逐個地與應試者單獨面談。這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種面試方式。單獨面試的優點是能夠提供一個面對面的機會,讓面試雙方較深入地交流。單獨面試又有兩種類型:一是只有一個主考官負責整個面試過程,這種面試大多在較小規模的單位錄用較低職位人員時采用;二是由多位主考官參加整個面試過程,但每次均只與一位應試者交談,公務員面試大多屬于這種形式。 集體面試又叫小組面試,指多位應試者同時面對面試考官的情況。在集體面試中,通常要求應試者作小組討論,相互協作解決某一問題,或者讓應試者輪流擔任領導主持會議、發表演說等。這種面試方法主要用于考查應試者的人際溝通能力、洞察與把握環境的能力、領導能力等。無領導小組討論是最常見的一種集體面試法。 (二)常規面試與情境面試 常規面試,就是我們日常見到的最常用的主考官和應試者面對面以問答形式為主的面試。在這種面試條件下,主考官處于積極主動的位置,應試者處于被動地位。主考官提出問題,應試者根據主考官的提問做出回答,展示自己的知識、能力、素質和經驗。主考官根據應試者對問題的回答以及應試的儀表儀態、肢體語言、在面試過程中的情緒反應等對應試者的綜合素質狀況做出評價。 情境面試是面試形式發展的新趨勢。在情境面試中,突破了常規面試即主考官和應試者一問一答的模式,引入了無領導小組討論、公文處理、角色扮演、演講、答辯、案例分析等人員甄選中的情境模擬方法:在這種面試形式下,面試的具體方法靈活多樣。面試的模擬性、逼真性強,應試者的才華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展現,主考官對應試者的素質也能做出更全面、更深入、更準確的評價。 在情境面試中,應試者應落落大方,自然和諧地進入情境,去除不安和焦灼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最佳效果。 (三)一次性面試與分階段面試 一次性面試,指用人單位對應試者的面試集中于一次進行,在一次性面試中,面試考官的陣容一般都比較“強大”,通常由用人單位人事部門負責人、業務部門負責人及人事測評專家組成。在一次性面試情況下,應試者是否能面試過關,甚至是否被最終錄用,都取決于這一次面試表現。面對這類面試,應試者必須集中所長,認真準備,全力以赴。 分階段面試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即依序面試和逐步面試。 1。依序面試一般分為初試、復試和綜合評定三個階段。初試的目的在于從眾多應試者中篩選出較好的人選,主要考查應試者的儀表風度、工作態度、上進心、進取精神等,將明顯不合格者予以淘汰;初試合格者則進入復試,復試以考查應試者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為主,衡量應試者對擬任工作崗位是否合適。復試結束后即再由人事部門會同用人部門綜合評定每位應試者的成績,確定最終合格人選。 2。逐步面試一般是由用人單位的主管領導、處(科)長以及一般工作人員組成面試小組,按照小組成員的層次、由低到高的順序,依次對應試者進行面試。面試的內容依層次各有側重,低層次一般以考查專業及業務知識為主,中層次以考查能力為主,高層次則實施全面考查與最終把關。應試者要對各層次面試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力爭每個層次均給考官留下好印象。在低層次面試時,不可輕視,在面對高層次面試時,也不必拘謹。 (四)結構化面試與非結構化面試 根據面試的結構化(標準化)程度,面試可以分為結構化面試、半結構化面試和非結構化面試。所謂結構化面試,是指面試題目、面試實施程序、面試評價、考官構成等方面都有統一明確規范的面試;半結構化面試,是指只對面試的部分因素有統一要求的面試,如規定有統一的程序和評價標準,但面試題目可以根據面試對象而隨意變化;非結構化面試,是對與面試有關的因素不作任何限定的面試,也就是通常沒有任何規范的隨意性面試。 正規的面試一般都為結構化面試,公務員錄用面試即為結構化面試。所謂結構化,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面試過程把握(面試程序)的結構化;二是面試試題的結構化;三是面試結果評定的結構化。 在非結構化的面試條件下,面試的組織非常“隨意”。關于面試過程的把握、面試中要提出的問題、面試的評分角度與面試結果的處理辦法等,主考官事前都沒有精心準備與系統設計。非結構化面試頗類似于人們日常非正式的交談,除非面試考官的個人素質極高,否則很難保證非結構化面試的效果。目前,非結構化的面試愈來愈少。 (五)引導式面試與非引導式面試 引導式面試,主要由主考官向應試者征詢某些意見、需求或獲得一些較為肯定的回答。如涉及薪金、福利、待遇和工作安排等問題宜采用此類方法面試。引導式面試的特點是“特定”的問題要求做“特定”的回答,主要通過應試者回答問題的水平來測試其反應能力、智力水平與綜合素質。 與引導式面試相反的是非引導式面試。在非引導式面試中,主考官所提的問題是開放式的,內涵豐富,涉及面較廣泛。主考官提問后,應試者可以充分發揮,盡量說出自己的意見看法或評論。它沒有“特定”的回答方式,也沒有“特定”的答案。同引導式大幅度相比,在非引導式面試中,應試者可暢所欲言,因此可以取得較豐富的信息,有利于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 三、面試的基本原則 在參加公務員考試面試中,需要掌握三個原則:實事求是,隨機應變,自圓其說。其中后兩者主要體現了靈活性的特點,但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前提和基礎。 1。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指在面試中應試者回答考官提問時要從本人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夸大、不縮小,正確對待和處理考官的發問。 比如,當考官問及你在大學本科或研究生階段都學過多少門課程時,你若記得清楚,就如實報告,如果記得不太準確,就說個大概數,切不可隨意編出個數字來。當問及你的優點或缺點時,要簡明扼要地敘述:“我政治上要求進步,努力學習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正在爭取加入中國共產黨;學習刻苦,認真讀書;團結同學,熱情助人;生活上簡樸,這是我的主要優點。”有這幾條就夠了,切不可談得過多(如列10多條)、過高(如說學習上異常刻苦,對專業書百讀不厭)。缺點主要指的是氣質等方面的不足,要抓主要的,如有時急躁或有時粗心大意等,既不可羅列過多,也不可夸張形容,更不能把屬于缺點范疇的現象也說成是缺點,搞個“胡子眉毛一把抓”,像有的應屆畢業生將缺乏社會工作經驗也算在缺點之列,你還沒有參加工作,怎么會有社會工作經驗呢? 在面試中涉及專業知識時,更要實事求是地回答,即使你對考官所提的問題回答不出來也無妨。如考官問道“我國政府機構的名稱一般包括哪幾項內容” 時,你如不知道就坦率地承認“不知道”,并表示歉意。一個人的知識面總是有限的,如果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妄說,反倒會影響你的錄用。當問到你熟悉的問題時,你應盡量發揮得充分些。 2。隨機應變 隨機應變是指面試考官要考查應試者能否隨著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具有靈活應付的多變能力。當你進入面試考場之后,如遇考官們都不發問,而是面帶微笑地看著你,使你不知所措,心里緊張。這時候,你可“主動出擊”,以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你可以先作自我介紹,并逐漸把重點轉移到自己所精通的專業知識上,甚至可以向考官們提出一些問題,以顯得自己是個談吐清楚、頭腦靈活、反應敏捷、能夠隨機應變的人。 當然,上面的情況是不常見的,但要有所準備,常見的是下面一些情況。 比如,考官知道你報考的是計算機操作員職位,會問你在校時喜歡哪幾門功課?如果你的“線性代數”、“高等數學”、“C語言程序設計”等幾門課的成績都是優秀的話,你可說:“對這三門課我都喜歡,尤其是‘C語言程序設計’。”考官如追問為什么,你可回答:“計算機是把數學的思維方式運用到程序設計中去,比簡單地應用數學公式更能發揮我的聰明才智。” 又比如,考官問:“你注意到沒有,首長接見外賓時,除了錄音以外還有個人在速記。你認為,有了錄音機,速記還有用嗎?”這是個基于生活常識的應變能力考題,你可簡要回答:“我認為是有用的。因為錄音機與速記可以功能互補。錄音機只能解決聲音的記錄,需要書面材料時,就要靠速記了。當需要經過特定整理的信息時,采用錄音機,就只能是事后整理,而速記可現場加工整理。” 3。自圓其說 參加面試時,主考官所問的問題并不一定有什么標準答案,只要能回答得近乎“自圓其說”,便算是成功。 比如有一次在一家企業工作的小伙子去面試,當時主考官問了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離開現在的企業?”他回答:“在這家企業沒有前途。”“那么怎么樣才算有前途?”主考官接著問。“企業蒸蒸日上,個人才能得到不斷提高和發展。”“你們單位的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名列前茅,員工收入也很高,這是有口皆碑的,怎么能說在這個企業沒有前途呢?”這位應試者其實所犯的錯誤是他不清楚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他先前的論點將無法成立,這樣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最常見和突出的兩個問題是:“你最大的優點是什么”和“你最大的缺點是什么”。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答好。因為接下來主考官有可能會問:“你的這些優點對我們的工作有什么幫助?”或“你的這些缺點會對我們的工作帶來什么影響?”然后還可以層層深入,“乘勝追擊”,應試者是很容易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的。 幾乎所有的面試問題都有可能被主考官深化和挖掘,因此回答問題前要盡可能想得周到些,才能不至于被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