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考10年換5方案 學生難適應(4)
變變變:只因想讓高考包打一切
“江蘇高考方案屢次變臉,不能否認,每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卻是弊大于利。”南京一位高校學生處負責人分析,教育主管部門其實是想通過這樣的改革,引導學生、中學更為重視素質教育的培養,讓學生們盡量做到全面發展。
不過,他也指出,這樣的想法未免過于天真、失之簡單。不管考試的方式、錄取模式如何改變,想用高考這根指揮棒來引導學生提高素質教育,有點勉強。而素質教育的推行,也絕對不是小小的高考所能涵蓋的。方案設計時可能還沒意識到這一點,一廂情愿地用高考來解決素質教育的問題,最終只能是吃力不討好。
“本來3+2一直很平穩,改成小綜合是有院士專家提了意見,認為不重視生物、不重視地理,這也開啟了頻繁變化的序幕。”教育界一位資深人士說。
2000年,江蘇高考方案變成了3+小綜合,據說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有院士提出,生物是未來世界發展不可缺少的知識,而在3+2模式中,生物不能參與其中,也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同樣,也有地理學科的專家提出,地理也非常重要,現在都地球村了,不能把地理排除在高考之外。基于這樣的原因,江蘇高考變成了3+小綜合,這個方案也并非江蘇獨創,而是在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響應。
基于類似的原因,在小綜合實施了兩年后,大綜合隆重登場,高中學習的主要學科全部進入了高考,學生不再分文理科,門門要學、門門要考。
為什么只存在了一年的大綜合就退場了?有關人士透露,由于考九門學生負擔實在太重,不管是身處其中的教師、學生覺得負擔重,高校在選材時也無法判斷,只能看總分,不利于分專業培養。而專家、學者們反對的聲音也非常大,所以一年后這個方案被廢止。
在大綜合之后,3+1+1方案的登場曾讓人們一度充分肯定。這個方案的制定出發點是希望考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而且只考五門,一度讓人有又回到了很受追捧,普遍認為最公平的3+2方案的錯覺。但3+1+1和3+2雖然在算術上加起來都等于5,卻有很大的不同。3+1+1出現了15種可選組合,但幾乎沒有一所學校能開齊所有組合,學生并沒有真正自由地選科,加上各科的難度難把握,出現了一些投機選科現象,違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但江蘇此次一直堅持下去,直到配合新課改出臺了2008高考新方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高校的專家曾經參與了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調研工作。“2005年,我接到通知,成為08新方案的調研人員之一。”專家說,當時,江蘇省共派出5組人員對2008年高考方案進行調研,其中江蘇省教科院一組、部屬院校一組、省屬高校一組、南京及蘇南一組、蘇北地區一組。
各個小組分別進行基層調研后,總共拿出了六套備用的初步方案。“后來,方案就上交了,接下來就沒有再組織大家討論。”再后來,教育主管部門就拿出了一套修改的高考方案,進行了公示,修改,直到成為現在使用的這套方案。
據他透露,此前江蘇的3+小綜合、3+大綜合這兩個方案,是在沒有組織高校或是眾多基層教學單位進行研討就直接出臺的。而3+1+1則是借鑒廣東省使用過的高考方案,似乎也沒有在大范圍內聽取各方的建議。
2006年9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2008年高考方案公示內容亮相了。
2006年10月,在經過廣泛調研后,公示方案進行了四項調整:語數外考試分值調整、將三次“高考”減成兩次、適當細化了選修科目等級、提高了填報志愿的資格。
2007年3月,2008年高考新方案獲教育部批準。
2008年4月,江蘇省教育廳宣布,2008年江蘇高招的錄取批次、選測等級、政策性照顧分和高校招生自主權將再次進行了四項調整:專一專二批次合并招生;本三批次選測科目最低等級要求從2B調整為1B1C;一些政策性照顧分的分值減半執行;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高分低等級或低分高等級的考生可由高校自主錄取。
目前,江蘇2008高考方案的完善正在醞釀之中。
專家
劉海峰:高考方案不宜頻繁改動
專家檔案
劉海峰
現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擔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
如何看待江蘇高考方案的多變?一定要頻繁改革才能說明我們的教育是在不斷創新嗎?近日,記者就此話題與資深高考研究專家劉海峰教授展開對話。
記者:江蘇高考十年間變了四次,全國也有不少省份同樣是自主命題的,是否也像江蘇一樣會變換方案?
劉海峰:變動方案是肯定的,各個省份都在探索。但據我了解,近年來,江蘇應該是變動較多的省份,目前還沒發現其他省份變動更多。
記者:您如何評價這樣的變化?
劉海峰:應該說,江蘇高考有很強的改革精神吧。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較大問題,高考方案也可以改革,并不是說一定要穩定三年或以上。
記者:一個省份要進行高考改革,您覺得怎樣才是恰如其分的?
劉海峰:高考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但目前社會上的各種看法多執其一端。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盤考慮,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局面。如果改動太多、太快,會給中學教學帶來不小的影響,吃虧的主要是家長和學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決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因難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輿論壓力盲目地為改革而改革。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