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語文復習五大關注點
高考語文學科總復習看似不著邊際,其實有規律可循。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復習才能取得實效?熟悉考綱,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復習方案,在實踐中提高各種能力,調整應試態度,進行必要的心理訓練等等,這些方法無疑能夠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語文學科總復習有點像過草地,望去茫茫一片,不似過雪山那樣能夠清清楚楚地看到前面橫斷幾座山峰,于是有人慨嘆語文總復習無處下手。
其實,語文總復習看似平平,越是像過草地,越要求摸準路徑。只有摸準路徑,才能提高復習實效。
高考語文總復習摸準路徑,必須關注以下幾點——
關注點一:“訓練點”與“能力點”掛鉤
高考總復習,大家都在那里矻矻盡力,但是復習的收效卻是大不一樣的:有的把“訓練點”僅僅放在做模擬試題上,眼睛只盯著做某省某市某地區的模擬試題,以為這里有什么新信息,訓練的目標就是做完這些套試題。學生則到處搜集各種復習參考書,把自己淹沒在題海中,這樣做往往事倍功半。
高考語文要想取得實效,必須把“訓練點”與“能力點”掛鉤。適當地做一些高考模擬訓練題本身沒有錯,關鍵看你怎么做。如果只講求數量,不注意質量,也就是做了一份試題后沒有總結“類型題”的解題思路,沒有在解題能力上查找自己存在的問題,那么做題再多也是收效不大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做高考模擬試題不在多,而在精:一方面要精選若干套模擬訓練題,以之為依托,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把“能力點”作為訓練的目標。也就是在解題訓練中著眼于提高某種能力或某幾種綜合能力,例如認識能力、思辨能力、聯想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斷能力、表述能力等等。
有的教師可能認為這些能力靠平時養成,高考復習再講能力就有點遠水不解近渴了,不如給學生一些試題答案和試題簡析更為實在。其實不然,“能力點”是可以通過“訓練點”來落實的。訓練的途徑是每一次訓練都把提高某種能力或某幾種能力設為目標,通過強化學生的解題意識和掌握解題思路尤其是解決類型題的思路來達到目的。否則,學生面對浩如煙海的各種試題只能疲于奔命,結果收效甚微。學生在做題中反復出現的問題,往往根源只在某一處,就是某種能力有缺失。
舉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24小題考查續寫為例,試題要求“先用一句話擬寫出一種你自己不認同的看法,然后寫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做這道題首先是個認識能力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審題能力問題,不少考生對“用一句話擬寫出一種你自己不認同的看法”這句話的理解有偏差,于是答非所問。如果我們今年以這道題為訓練題,學生也出現類似問題的話,我們就不能僅僅從解題的角度來找原因,而要從能力的角度來找原因,要通過提高學生的審題意識來落實認識能力的提高。學生的審題意識提高了,認識能力的提高就落在了實處。學生提高了認識能力,就有能力自己在實踐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摸索更多的經驗。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