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人可以無力 但不能無知
每年6月里高考的味道彌漫了整片天空,帶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情,曾經的歡笑,曾經的淚水,曾經的努力,曾經的失敗……都已成為我們青春的印記,讓最美好祝福伴隨我們。高考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留下深刻的烙印,回想起高考校園課室書桌上堆起的書籍和復習資料,回憶上學和放學路上背負高考壓力山大的高三學子們奔波的背影,感慨萬千。特別是在觀看一部與高考有關的電影《高考1977》,讓我們共同回憶中國還有苦難的那一代青年們,為祖國,為人民奮力拼搏,自強不息的歷程。
電影將我們帶入“69屆,一片紅”,在錯誤決策號召下,學生們離開課堂,遠離家鄉,下到農村,去革命,去“建設”,書庫被加上了枷鎖,思想被禁錮起來了,激情也被鎖起來了,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向我們闡述了親情、友情、愛情以及青春的含義,片中以鄧小平的復出為起點,預示著中國將要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大變革。一群在黑龍江農場上工作的知青在得知了恢復高考這一制度之后,他們沉睡了十一年的心臟又開始跳動,他們熱血沸騰,感覺到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的一次人生契機,他們偷偷鉆進貼了封條的圖書室偷書;深夜不睡覺,靠著煤油燈的微弱光線復習數理化;爸爸為了女兒,不惜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黑龍江送去復習資料和“證明”;反抗農場革命委員會提出的“報名資格考試”甚至集體絕食;為了趕到縣城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車站的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跑到火車站,高考,只為了趕上這新時代的第一班火車!
觀看電影后我有很深的反思,用劇中我喜歡一句話:“人可以無力,但不能無知”。很多那個年代的人們深深感悟,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要偉大的多,他把知識還給了人們,還給了整個民族,因為我們的民族需要有知識的人去開拓進取,知識就是力量,他讓我們體會國家的繁榮富強,體會社會的進步發展,體會到了個人命運、家庭命運與國家命運密切關聯。人生征途上知識像一束束火把照亮人的精神和智慧,燃燒人的斗志與激情,引領人們走向美好、善良和堅毅。蹉跎歲月最能磨練人,一路走來都得感恩。
現在幸福的70、80、90年代的人們雖然體會不到那個特殊年代追求知識的艱辛。她們的回想里,青春是最純粹而充實的一年——叫高三,那一年被筆記本填滿的課本,氣氛肅穆的晚自習,鋪天蓋地的模擬考,在持續兩天隆重特別儀式后,都成了當下恨不得拋到九霄云外多年后卻不禁回首的記憶。青春是一套舊校服,曾經以為,校服是種約束,回憶才知,那是無憂無慮的日子,回想畢業的瘋狂,每個人都拿著水筆在別人的背上、衣袖上、衣領上涂鴉,就當那件校服是青春最后的留言板,帶給我們回不去的校園時光。跨過這道坎的少年,也有過懊悔、有過欣喜、有過迷茫,在成長的道路上堅信有壓力才有動力,有挫折才會成熟,后天的努力是離不開不斷學習、堅持和勤奮才會有成功的那一天。所以,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如果你正經歷著,請珍惜這場人生考驗的特定告別儀式吧。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高考1977》:人可以無力 但不能無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