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時代”:怎么過?(8)
美國留學生約瑟夫.杜瑪克:
新生會在開學前來到校園里,他們主要是領我們認識一下環境,介紹學校能提供的所有資源和活動,在這里你會獲得怎樣的經歷。
白巖松:
面對求學生涯當中人生可能最漫長的三個月假期,可能我們的首先改變一個觀念,不能下意識地就想,找政府去吧,這事咱不談政府,社會的各個相關的組織和這種機構,要不要想到這一點,比如說中學要不要給學生一點建議,大學要不要給學生這樣一些要求?這樣的話就可以把這三個月慢慢地充實起來。
我們來看一個調查,你所在的城市或者學校是否有組織高考后假期的集體活動?比如說夏令營、科學小組,調查的結果是沒有,比例最高72.6%,不知道19.3%,這跟沒有區別不是太大。真正說有的只有8.1%。我們現在這種社會相關的組織還很稚嫩,還沒有撐起一個社會良性運轉的時候,該去承擔的很多的功能。接下來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也要連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長熊丙奇,熊先生您好。
熊丙奇:
您好。
白巖松:
針對這漫長的三個月,您的建議是什么,我剛才說了我們可能不要總想政府,那離開政府有哪些您覺得要去指望的?
熊丙奇:
我覺得這三個月要很好的規劃的話,要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要發動學生自我的主動性,因為我們看到現在學生的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能力實際上是很弱的,因此三個月實際上是鍛煉他們的自我規劃、自我管理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白巖松:
我覺得您第一點說的非常重要,十幾年中國的應試教育把孩子逼的一切都是被,您看是被學習、被考試、被安排,那是不是從這三個月里頭您的意思是變成他主動地自我規劃,全社會從家長到學校都去暗示他?
熊丙奇:
是的,因為我們的現在的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高考綜合癥,為什么在高考之后就陷入迷茫,沒有方向、無所事事,就以他們過去12年時間中被規劃、被管理有關系,因此在這三個月一定要把規劃的主動權給他們如果我們還是帶著他們做規劃,把一切活動都安排好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還是缺乏自我規劃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意識。
白巖松:
其實這三個月是個好機會。
熊丙奇:
對,第二方面其實我覺得我們的大學、中學以及我們的社會機構,要跟我們的學生進行一些指導,因為他們要有這種規劃的能力,必須要有指導,如果沒有指導的話他們無從尋找我們怎么樣進行規劃。再一個就是要給他們創造一個機會,一個環境,比如說我們的社會公益組織,可以跟我們的這些高中生提供一些做公益服務,做義工這樣的機會,如果我們這些都不去面對這樣的一個群體,那么這個群體他也會很迷茫,他即便想規劃也沒有一些機會給他們。
白巖松:
好,非常感謝熊先生給我們的分享您的好想法。
其實面對這些高三畢業的孩子以及最漫長三個月的假期,我特別同意剛才熊先生也說到了第二點,我也是一直在做自愿者的形象大使,真的很希望社會公益組織以及自愿者這樣的一個機構,很好去為每年900多萬的高三畢業生考慮,讓他們從事很多的自愿的學校,既提升了自己又幫助了這個社會,您覺得何樂而不為呢?從明天開始。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