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難逃應試命運 被教育產業鏈強行綁架(4)
“這個應試害死人”面試學生讓教授感到透骨的涼
針對社會上對自主招生的一些質疑,丁光宏也給予了回應。比如為何還要進行筆試,他表示,目前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精度不夠,“20%的學生可以拿到A,而復旦的選拔水平是1%,我們只能參考而不是依靠”;針對農村考生問題,他表示,因為現在高中都集中在縣級以上,所以并不存在農村考生無法參加自主選拔的問題,“我們在浙江就招過幾個來自農村的學生,家里甚至連電話都沒有”;至于為何不把自主招生推廣到全國,丁光宏表示學校一直在爭取,每年都在打報告,但主管部門出于種種考慮一直沒有批準,“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
“自主招生的確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社會也需要糾正對自主招生認識的兩個誤區。”陶正蘇認為,其一,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就在于突破“應試”模式,真實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特長,所以并不希望學生和中學做“應試”的準備;其二,選擇偏才、怪才也并不是自主招生的主要目的。陶正蘇表示,自主招生的目的在于探索多樣化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之路,“通過選拔方式之變真正帶動人才培養模式之變,這才是自主招生改革的價值所在,而這需要各方理念的轉變。”
有意思的是,在上述提到的“高等學校自主招生對蘇浙滬高中教育的影響調研”中,雖然有半數中學師生認為自主招生加大了負擔和壓力,但卻有81.7%的高中教師、71.8%的學生贊成自主招生,尤其對“自主招生拓寬了高校的人才選拔渠道”,“有利于高校選拔優秀創新人才”,“是高考的有益補充”等方面,贊成度最高。
不過,社會對自主招生的期望更高。在這次的面試中,一位考生就對韓癉教授說,“我在這里面試完了,回去還得背,該背的還得背,該高考的還得高考”,韓癉坦言,自己面試了不少學生之后,“覺得有一些透骨的涼”,“我感覺這些學生一直在考慮應試,這個題對不對,這個書怎么看,這個應試害死人。”
實際上,此前復旦大學招生辦主任丁光宏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假如自主選拔預錄取學生能免于高考,將更有利于這部分學生的培養,但目前距離這個目標顯然還很遠。
“在教育產業鏈上的每個人,應該問一問自己的良心,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孩子、我們的下一代,不是為了去掙這一筆錢,不要一直往那里去擰。”韓略顯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