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難逃應試命運 被教育產(chǎn)業(yè)鏈強行綁架(3)
自主招生是教授臨場發(fā)問卻被強行綁架到產(chǎn)業(yè)鏈上
“自主招生之所以引起這么大的反彈,是因為它觸及了長期應試教育形成的一個龐大產(chǎn)業(yè)。”復旦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說。
復旦大學歷史系的韓癉教授也參加了這次面試。他直言,應試教育現(xiàn)在在社會上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產(chǎn)業(yè)鏈,已經(jīng)被利益綁架了,所以很難去動它。“你看復旦一有這種自主招生,馬上就有應對復旦的書出來。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要把它扭到產(chǎn)業(yè)鏈上,扭到應試教育上面。所以復旦這幾年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在這個鋼鐵堡壘上砸了一道縫,而這還僅僅是一道縫,我們還沒有把它變成窗口,甚至一道門。”
記者詢問的幾名參加復旦自主選拔的考生大多表示,自己的學校組織過或多或少的自主招生培訓或講座。
而從考生的考后反饋來看,大部分面試考題無法準備。“感覺天馬行空,根本無法準備,什么話題都能用來出題。”參加上海交大面試的一位江蘇考生說。經(jīng)歷了復旦大學面試的考生也反映,面試的提問涉及面很廣,大多是追問式提問,氛圍比較輕松,面試老師和考生之間的互動性較強。兩所高校的面試考官都透露,面試一般不涉及學科知識類問題。復旦大學的一位面試官告訴記者,如果學生盲目套題,或有意迎合,三句話就能看出來。
據(jù)悉,復旦大學參加面試的考官每年都會進行30%~40%的更新,連續(xù)幾年參加面試的考官,每年出題不能重復。而上海交大也明確要求面試考官,這幾天的面試題目都不能相同,“學校沒有面試題庫,完全由專家臨場發(fā)問”。
實際上,自從2006年進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以來,兩所高校可謂用心良苦。
復旦大學招生辦主任丁光宏介紹,此次接受復旦大學邀請的210位面試專家全部是有6年以上復旦資歷的正教授,根據(jù)面試經(jīng)驗交叉、學科(屬性)分散的原則,把其中200位專家隨機組成40個專家組,每組5名專家。在此基礎上,對每個組分別設置面試分工,確定考查重點,以期更全面更完整地評價被試考生。參加面試的考生也被隨機分成5人一組,分別接受對應的5位專家“一對一”面試,每人15分鐘,共約75分鐘。
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陶正蘇介紹,上海交大今年自主招生面試采用“3+3”模式,每位考生分別接受A、B兩組各3位專家的面試,面試時間每場都是20分鐘,總共40分鐘。在面試環(huán)節(jié),每位面試老師還持有一份五校聯(lián)考考生成績報告單。報告單上詳細列明考試成績,分項分數(shù),以及考分位于所在省份全體考生的百分比。考生選做的“專業(yè)性向測驗”也一并提供給專家組,以便專家組進行綜合考查。
丁光宏還向記者出示了一份參與面試教授的“培訓守則”,要求教授要在面試過程中努力克服幾種可能出現(xiàn)的偏見,比如“第一印象”、“趨中效應”、“刻板印象”、“以貌取人”等等,“我們希望通過自主選拔,找到最適合復旦的學生,而不是文化課的考試高分學生。”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wǎng)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