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商務師考試復習輔導(1)
來源:國際商務師考試網發布時間:2011-07-18 09:26:41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國際商務師考試課程 全面的了解國際商務師考試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國際商務師考試相關資料 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金本位制的特點與作用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進
國際貨幣體系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的。不同的國際貨幣體系,意味著各國在實現內外平衡時,對第一節所述的基本問題要遵循的準則不同。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體現了為適應不同的歷史條件而對這些準則所進行的變革。從時間先后看,國際貨幣體系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國際金本位制階段,布雷頓森林體系階段及現行的牙買加體系階段。這一節我們分別進行介紹。
國際金本位制
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度,它大約形成于1880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結束。金本位制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貨幣除金幣外,還存在著可兌換為黃金的銀行券及少量其他金屬輔幣,但只有金幣才能完全執行貨幣的全部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國際金本位制以各國普遍采用金本位制為基礎。
金本位制的特點與作用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黃金是貨幣體系的基礎。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充分發揮世界貨幣的職能,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國際購買手段和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傳統的金本位制是金幣本位制。它的主要內容是:
。1)用黃金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單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的比價由其含金量決定;
(2)金幣可以自由鑄造,任何人可自由地將黃金交給國家鑄幣局鑄造成金幣;
。3)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權利;
。4)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的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人。
由此可見金本位制具有三個特點: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人。由于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與其所含黃金的價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幣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幣可以自由兌換,各種價值符號(金屬輔幣和銀行券)就能穩定地代表一定數量的黃金進行流通,從而保持幣值的穩定,不致發生通貨膨脹現象;由于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移動,這就保證了外匯市場的相對穩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所以金本位制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比較健全的貨幣制度。
金本位制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生產發展。
在金本位制下,幣值比較穩定,生產成本易于計算,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信用的擴大,生產規模和固定投資的規模不會因幣值變動而波動,從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保持匯率穩定。
在金本位制下,各國貨幣都規定有含金量,各國本位貨幣所含純金之比稱為鑄幣平價,鑄幣平價是各國貨幣匯率的物質基礎。由于外匯供求關系,外匯市場的實際匯率圍繞鑄幣平價上下波動,但匯率的波動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黃金輸送點。鑄幣平價加黃金運送費是黃金輸出點,這是匯價上漲的最高限度;鑄幣平價減運送費是黃金輸入點,這是匯價下跌的最低限度。由于黃金輸送點限制了匯價的變動幅度,所以匯率波動的幅度較小,基本上是穩定的。
3.自動調節國際收支。
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收支是自發進行調節的,因為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會引起黃金的流動,黃金的流動使黃金輸入國的銀行準備金增加,并減少黃金輸出國的銀行準備金,而銀行準備金的變動將會引起貨幣數量的變化,從而造成貿易國雙方國內物價和收入的變動,最后糾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制止黃金的流動。任何國家都不會發生因黃金儲備枯竭而不能維持金本位制的情況。
4.促進國際資本流動。
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外匯的供給小于需求,外匯匯率上升,當匯率上升超過黃金輸送點時,就會引起黃金外流,減少了作為發行準備的黃金數量,從而減少了貨幣發行量。于是金融市場銀根吃緊,短期資金利率上升,當國內利率高于國外利率時,就將產生套利活動,促使短期資金內流,短期資金的利率上升,也會促使長期資金的利率上升,引起長期資金的內流。如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順差,則將發生相反的情形。這種資金流動,可以在短期改善國際收支,穩定國際金融。
5.協調各國經濟政策。
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把對外平衡(即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作為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而把國內平衡物價、就業和國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放在次要地位,服從對外平衡的需要,因而國際金本位制也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有可能協調其經濟政策。
對國際金本位制的評價
國際金本位制盛行時,正值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全盛時期,國內和國際政治都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當時世界的工業制成品來自英國,其他國家的貿易赤字可以得到英國貸款資金的彌補,國際收支可以大體上保持平衡。在這樣有利的條件下實行國際金本位制,它所帶來的固定匯率對發展國家間的貿易和投資非常有利。國際金本位制本身也還存在一些缺陷,國際金本位制的自動調節機制并不像理論上所說的那么完善,其作用的發揮要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這些缺陷表現在:
1.在實行國際金本位制的30多年時間中,黃金在各國之間的流動并不頻繁。
一國發生貿易赤字,不一定總要輸出黃金,它可以利用國外的貸款(主要是英鎊貸款)來彌補赤字。同樣,發生盈余的國家也可以利用資本輸出,來減少盈余,也不一定要輸出黃金。這樣,貿易的不平衡就難以通過由于雙方貨幣供應量和價格的相反變動來得到糾正。
2.金本位制的自動調節機制作用必須通過國家之間物價水平的變動,才能使進出口貿易發生變化,進而引起黃金在兩國間的流動,使國際收支平衡,使匯率穩定。然而事實上,在金本位制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物價變動趨勢相當一致,并沒有發生物價變動引起黃金流動的現象。
3.國際金本位的正常運行是建立在各國政府都遵守金本位制的基本要求,對經濟不加干預的基礎之上。
然而在金本位制的末期,各國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已經不是聽憑金本位制發揮自動調節作用,而是經常設法抵消黃金流動對國內貨幣供應量的影響。當黃金流人國內時,貨幣管理當局會采取措施抑制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以穩定物價;反之亦然。于是,金本位制的自動調節機制難以實現。事實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各國之間的矛盾使國際金本位制不可能自動調節達到國際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