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路名師孫景民時評: 周老虎案,政府不該面臨的尷尬
來源:發布時間:2008-07-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周正龍,一個地地道道的陜西農民,因為一張假虎照,在全國鬧得紛紛洋洋。2個副廳長被撤職,10多個各級官員被行政處理,陜西的政府形象慘遭打擊。“全國兩會期間,陜西代表團被媒體圍攻,使得政府公信力盡失,甚至成立國人的笑料”(陜西省常務副省長趙永正語)。
很多人正熱衷于關注孰是孰非,而我,則更多的是思考政府怎么才能避免類似的尷尬?
首先,政府以及政府官員要轉變一些觀念,那就是,現在執政理念應該是建立和形成服務型政府。這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十分困難。因為這就意味著政府要把人財物的資源配置權置于公眾面前,在決策的時候,民眾和專家的意見是決策的重要前提。不能再是“班子決策”了。現在的信息非常發達,政府掌握的信息幾乎與民眾掌握的信息一樣多,一樣快。政府決策稍加偏離民眾期望,就會引起輿論大嘩。而輿論是使政府陷入尷尬的強大沖擊力。因為輿論而使得不懂或不愿懂得網絡技術的官員落馬和下臺的案例已經有過先例:山西黑磚窯事件不是讓98名政府工作人員丟掉飯碗了嗎?
其次,政府不愿抓住機會糾正失誤。“華南虎事件”能夠到達媒體,需要多個政府關口。而每一個關口都有糾正錯誤的機會,但是,陜西林業廳“輕視”了網民的力量,以緩慢的反映速度應付著瞬息萬變的網絡,以“老爺與子民”般的心態壓制輿論,而且在沒有“技術含量”的錯誤面前死活不認錯,屢屢發布假新聞,激怒了網民,使得事態越鬧越大,直到總書記視察人民網時,還有人窮追不放。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
再次,政府沒有認識到,沉默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現在,我們發現,網民不健忘。可是,政府在遇見問題時能拖就拖,以為時間會使人們忘記很多事情。這就造成了不應有的被動。在“兩會”期間,在部分學者發表論文論證華南虎的虛假性時,在權威部門鑒定時,都是解決華南虎案的最佳時機,可是,從省政府到林業廳,沒人“觸及”這個敏感問題,導致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在世人面前一塌糊涂。
最后,陜西林業部門沒有認識到“小”后面的“大”。不就是一張照片嗎?不就是兩萬元獎金嗎!但是,一張照片后面是幾百萬人質疑的眼神!這個,恐怕很多人沒有考慮到,或則是認識到了不愿面對,或則是對“虛擬”的網民不屑一顧。可是,這是民意的一個側面啊。政府是干什么的?按照毛主席的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我們現在不一定這么高尚,但,至少,公務員應該為服務的對象――民眾進行決策和執行政策。“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啊。
華南虎案件不是陜西一個地方的問題,其他地方,類似的問題也很多,只是還沒有被媒體披露出來的典型案例。面對這類事件,陜西林業部門完全可以進行“危機公關”,重新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公開處理涉案政府工作人員,處理周正龍。這個,陜西政府已經做了。
二、動員被處理的政府政府工作人員從事打假活動,媒體跟蹤。這樣,可以迅速消除人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
三、開展公民參與社會問題處理的決策活動。有些地方政府行政首長定期上網與網民直接交流,開設政府與民眾互動的平臺,甚至就陜西發展或社會問題,職能部門可以在網上征詢全國網民的意見,這是一個消除全國網民對陜西林業部門不信任的較好途徑。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