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4學分大學語文議論文部分的復習要點 在分析輔導議論文部分以前,先作以下總體的的說明。 語文知識包括作者作品知識、語言知識。作者作品知識,包括文章作者的有關情況以及與作品本身有關的諸如文體之類的一些信息。語言知識,以教材中的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為依據,要求能夠解釋10篇文言文常用的實詞,對于文言虛詞,則重點掌握“之、其、以、于、而、則、乃”等的含義和作用,此外還需要理解一些特殊的語法現象,如使動、意動、名詞作狀語、名詞用作動詞以及被動句式、倒序句式等。對于24篇現代白話文則重點解釋其中的疑難詞語。 課文閱讀分析作為考試的重點內容,在考綱中規定有以下要求: (2)對于議論文,要求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認知文章所用論據的類別;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論證方法或駁論方法;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擬人或擬物)、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修辭手法,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2)對于說明文,要求歸納文章所說明的中心和要點;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認知文章的總體結構方式和說明順序;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遞等修辭手法,簡要說明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3)對于記敘文,要求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劃分重要段落的層次,概括層次大意;認知文章的記敘方式;識別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簡要說明這些描寫方法的作用;認知文中環境描寫的類別,簡要說明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識別文中所運用的對比、鋪墊、側面烘托、整體比擬、夾敘夾議、語意雙關、象征、暗示、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層送等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簡要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作用z (4)對于詩詞單元,要求熟讀《歸園田居(其一)》、《春江花月夜》,背誦其它18首詩詞;概括并記憶20”首詩詞的情感內容;依據《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20首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手法。 希望考生結合考綱要求,正確使用本書,在“串講及指導”部分重點掌握以下內容:課文所屬文體,作者姓名,字號,所屬朝代、國別,作家的主要思想傾向、成果、地位、作品特色;劃分段落層次、概括大意;寫作技巧和方法,諸如對比、烘托等等,議論文的各種論證或駁論方法,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記敘文的各種記敘方式;修辭手法及其作用;文章的中心和寫作特色;詩詞的熟讀或者背誦。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議論文的復習問題。 一、單元內容概括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學習議論文一章,應當熟識議論文的三要素、議論文的論據類別、論證及駁論方法。 一篇議論文,通常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1.論點是一篇議論性文章中所闡明的思想觀點。就數量而言,可以是一個(如(科學的春天》),也可以是幾個(如(散文創作談》);就位置而言,可在文章的開頭(如《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D,可在中間(如《咬文嚼字》),可在結尾(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者即為文章標題(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需要概括(如《論氣節》)。一篇議論文,要做到論點正確、鮮明、新穎。在我們在閱讀時應重點把握,以收到提綱挈領之效。 2.論據是議論文中用來論證論點的根據。論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類。前者如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計數字、親身經歷和感受等,后者如前人的經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間諺語和俗語、科學公理和定律等。論據的使用要以論點的證明為中心,并為之服務,力爭做到論據確鑿、典型并與論點相統一。 3.論證是對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揭示,分立論和駁論兩種方式。立論從正面人手,以充足的論據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駁論則反駁別人論點的錯誤。 立論和駁論均為論證方式,采用任何一種論證方式都需要運用一定的論證方法。基本的論證方法有三種:歸納法、演繹法、比較法(包括類比法和對比法)。 (1)歸納法:這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分完全歸納與不完全歸納。一般為不完全歸納,使用完全歸納法的較少,如《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一文。歸納法按照舉例的先后可分為兩種:先列事例后歸納,或得出結論再舉例說明。后者被稱為“例證法”。 (2)演繹法:這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就形式而言有以下幾種: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主要為三段論。三段論是由一個共同概念聯系著的兩個前提推出結論的演化演繹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大、小前提有時可為一項。 (3)比較法:這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分兩類,一類是類比法,一類是對比法。前者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進而引出結論,如《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后者通過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對立的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來證明論點,如《朋黨論》。 駁論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1)反駁論點:直接反駁對方點本身的片面、虛假或謬誤,此種方法最常見。如《答司馬諫議書》。 (2)反駁論據: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以達到推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因為錯誤的論據必然引出錯誤的論點。如《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3)反駁論證: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 議論文單元常考知識要點總括 二、各課基本知識要點 1.《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屬議論文,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和設問的修辭方法。 2.《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這篇社論,運用完全歸納法來論證中心論點。 3.《科學的春天》是一篇講話稿,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主要是歸納法,其次是比較法和演繹法,同時也運用了比喻、排比和擬人等修辭手法。 4.《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是一篇著名的雜文,運用了對比法、歸納法、類比法等論證方法,觀點鮮明突出,論證層層深人,有說服力,同時也運用了比喻、擬人、反語等修辭手法。 5.《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一文屬議論文,運用了演繹法,歸納法,立論新穎,分析深刻,善用排比、反潔、設問等修辭手法也是本文的特色。 6.《論氣節》是一篇演講稿,主要運用了歸納法來說理,體現了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同時具有哲理與淺顯的口語相結合的特點。 7.《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是議論文,主要運用了歸納法說理、較多地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行文平易流暢,體現為一種樸實的文風。 8.《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藝專論,多用歸納論證方法,常先說結論,再舉實例。作者廣征博引,實例充分。本文行文流暢,勾琬緊密,風格親切自然。 9.《散文創作談》是一篇文藝專論,運用了比較、歸納、演繹等論證方法。運用最多的是比較法,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自然貼切,絢麗多彩,行文引人人勝而且有文采。 10.《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一文是一篇文藝評論,主要運用例證法證明觀點,在論述時,觀點與材料聯系緊密,敘述與議論融為一體。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十則》相當口語化,通俗生動,還運用了比喻、對偶、反法等修辭手法。 12.《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是以反駁論點為主的議論文,體現孟子散文善于論辯的特征,采取了歸納、演繹、對比等論證方法,運用了排比、反法等修辭手法。 13.《諫太宗十思疏》是議論文中的奏疏,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和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 14.《朋黨論》是一篇議論文,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 15.《答司馬諫議書》是書信體的議論文,也是以反駁論點為主的議論文,具有柔中寓剛的風格。 三、基本知識要點歸類 1.關于作者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人民日報》社論。 《科學的春天》:郭沫若,現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王蒙,當代著名小說家。 《論氣節》:朱自清,現代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 《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周培源,中國著名物理學家。 《咬文嚼字》:朱光潛,現當代著名的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 《散文創作談》:秦牧,當代著名散文家。 《談<水洗>的人物和結構》: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文藝評論家。 《論語十則》:孔子。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亞圣”之稱。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 《朋黨論》:歐陽修,號醉翁,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2.作者分類。 屬“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歐陽修、王安石。 屬北來的作家:歐陽修、王安石。 屬“文學研究會”的作家有:朱自清、茅盾。 屬思想家的作者有:鄧小平、魯迅、孟子、孔子。 3.體裁歸類: 屬奏疏文體的文章:《諫太宗十恩疏》,《朋黨論》。 屬文藝專論的議論文:《咬文嚼字》人散文創作談》。 屬講話稿的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的春天》、《論氣節》(演講稿)。 4.論證方法歸類: 以反駁論點為主的文章:《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司馬諫議書》。 主要運用對比論證方法的文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諫太宗十思疏》、《朋黨論》。 主要運用歸納論證方法的文章:(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科學的春天》,《論氣節》,《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咬文嚼字》,《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同時運用比較、演繹、歸納三種論證方法的文章:《科學的春天》,《散文創作談》,《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四、課文重點與難點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要求掌握本文的中心論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本課的對比論證方法。 1.中心論點 在這篇文章中鄧小平同志主要論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論點。圍繞這個中心論點,文章從兩個方面展開了論述:一是中國必須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二是中國必須堅持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 2.對比論證法 本文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就是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的比較來論證觀點的方法。 具體的例子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 又如:‘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作者將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與走資本主義道路相對比,指出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將給中國人民帶來慘重的后果,從而有力地論證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一觀點的正確。 又如:第五自然段中的“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窮落后狀態,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 在以上幾段文字中,文章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相對比,假設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將會帶來慘重的后果,通過鮮明的對比論證,闡明了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論點。 《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 本文是一篇社論。在學習中,除了對本文的重點內容,即中心論點進行掌握之外,還要掌握文中所運用的歸納論證法。 1.中心論點 文章從闡釋江澤民同志關于發揚創業精神的一段話人手,全面分析了創業精神所具有的八個方面的內涵,(注意,畫黑線的話語)并指出了這段話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江澤民同志所歸納的64個字,全面概括了新時期創業精神的基本內容,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我們要很好地領會和貫徹。” 2.完全歸納論證法 完全歸納論證法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通常有兩種類型:不完全歸納法和完全歸納法。一般說來,在寫作中,由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舉盡所有的個別性事例,人們經常采用不完全歸納法,即通過部分個別性事例得出一般結論的方法。而完全歸納法是通過全部個別性事例達到一般結論的方法。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對江澤民同志提出的關于創業精神的64個字的總體評價,文章圍繞這一中心論點對這64個字從八個方面加以分析闡述,結論便是這八個方面的內涵與共性的全面概括,即一般性結論恰好是從全部個別性事例中得出的,這是運用完全歸納法的典型范例。 《科學的春天》 這篇講話稿中,郭沫若除了應用論證方法之外,還應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這是本文的重點,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對論證方法的掌握及修辭手法的運用是難點,需要深刻領會。 1.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種論證方法:歸納論證法、類比論證法、演繹論證法。 (l)歸納論證法。如第2自然段從歷史過程和個人經歷中歸納出“科學的春天到來了”這一論點,從媳娥奔月、龍宮探寶、《封神演義》上的許多幻想都變為現實來論證科學需要異想天開。 (2)類比論證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與我們的時代進行類比,得出我們的時代和科學需要巨人的結論。 (3)演繹論證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繹論證法的運用。演繹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運用了演繹論證方法論證了我國科學 家需要探索精神,具體表現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職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國人民歷來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國科學家是人,是我國人民的一分子。 結論:我國科學家需要打破陳規、披荊斬棘和開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辭手法 本文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l)比喻。例如“科學的春天”、“初升的太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等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殘它,北洋軍閥摧殘它,國民黨反動派摧殘它”,“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等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論辯力度和感染力。 (3)擬人。例如“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增強了講話的感召力。《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并識記魯迅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論點;簡要說明魯迅認為“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原因;認知本文所應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類比論證法,結合有關段落說明類比論證方法的運用,使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幽默含蓄,富于強烈的諷刺力量;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本文所運用的歸納論證法、對比論證法和比較論證法;識別文中運用比喻、比擬、反語三種修辭手法地方,簡要說明它們的含義和作用。 《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王蒙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王蒙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論點;簡要說明作者所理解的“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兩層意思;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演繹論證法和歸納論證法;識別本文修辭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潔、設問的特點。 1.中心論點 本文從半個世紀前魯迅提出的“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這一命題出發,反其意而用之,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在目前情況下,“費厄潑賴”應該實行。 2.修辭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強語言氣勢,使觀點的內涵細致、豐富。為使本文有一種毋庸置疑的氣勢,作者在文中運用了許多排比句。例如:“‘費厄潑賴’意味著和對手的平等的競賽,意味著一種文明精神,一種道德節制,一種倫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種民主的態度,一種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寬宏大度的氣概,意味著‘三不’主義和‘雙百’方針。” (2)反詰,其作用是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量和論辯色彩。例如:“這難道還有什么可懷疑的嗎?”、“不是許多戰犯都釋放,有的還當了政協委員嗎?這豈不是化不能‘費厄”為彼此‘費厄’ 嗎?”等等。 (3)設問,其作用是使論點清晰、突出。例如:“‘費厄潑賴’到底要不要實行?”、“那么要到什么時候呢?”、“什么時候這種可能才變為現實性呢?” 3.論證方法 具體到演繹的方法,主要表現在作者以魯迅原意中的“費厄潑賴”應該實行,但條件尚 不成熟為大前提,以今天實行的條件已經具備與其必要性、可行性為小前提,從而得到了得出了“費厄潑賴”應該實行的結論。這是運用了演繹法。 《論氣節》 本文闡述了“氣”與“節”的概念及兩者之間關系的歷史演變,論證了氣是敢作敢為、積極,節是有所不為、消極的這一中心論點,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識分子應該持有以“氣”為主的具有“正義感”和“行動”的新的氣節觀,表達了他對知識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對本文的重點內容進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觀點之后,還應該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1.本文創作的歷史背景 本文寫于1947年,是一篇講演稿,當時全國還沒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饑荒,但他毅然拒絕了美國的糧食,寧愿餓死,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實踐了他的“言” 2.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對應詞語的應用 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歸納法,但作者在進行論證時,又應用了大量的對應詞語,從而體現了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的統一,體現了作者注意判斷與分析的寫作特點,這是本文的難點內容, 需要掌握。 (1)論證方法。本文主要運用了歸納論證方法。文章首先從“氣”與“節”這兩個獨立概念的歷史演變中歸納出“氣”是戰斗的、“節”是消極的論點。接著通過列舉歷史上的“士”與今日知識分子在氣節問題上的種種表現,歸納出“氣是敢作敢為、積極的和節是有所不為、消極的”這一結論。從而從氣節的理論和節氣的實踐這兩個方面闡明了論點。 (2)對應詞語的應用。本文中使用了較多具有對應關系的詞語,使中心論點更加鮮明。例如:“氣”是敢做敢為的、積極的、動的、變化的,“節”是有所不為的、消極的、靜的、不變的;“禮”的精神是“節”,跟“和”配合著,“樂”的精神是“和”,跟“節”配合著;“忠節”表現在犯顏直諫,甚至犧牲殉國,造就的是失敗的英雄,“高節”表現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現實,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漢和虛無主義者;“氣重于節”是說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集團參加了維新運動或革命運動,“節重于氣”是說“五四”以后的知識分子獲得獨立地位,成為自由職業者。 《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周培源所處的時代背景,要識記周培源在歷史L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認識文章的中心論點——“獲得一定的文史知識是自學成才的基礎”和分論點之間的關系;結合有關段落,要明確文中所運用的歸納論證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認識文中所采用名人名言和典型實例兩種論據,要明確這些論據分別又證明了什么論點;認知設問修辭手法的運用在本文較為突出,要明確第二、三、五自然段的開頭以設問句引出論述的內容和觀點的意義。 《咬文嚼字》 本文是一篇文藝專論,主要論述文學寫作與閱讀中講究文字運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謹嚴精神。本課的重點內容是:理解本文在闡述論證時多用歸納論證方法。在課文中,往往先說結論,再列舉大量小說、詩歌、戲劇等方面的文學實例,使文章言之有據,生動雋永。 其特點是:先說結論,再舉實例。其優點是:條理清晰,主題明確。例如,第5自然段先說斟酌文字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觀點,再舉出《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文字被王若虛改得索然無味的例子。第4自然先說更動了文字,同時就變動了思想情感的觀點,再舉出韓愈修改賈島詩句的典故。第5自然段,先說字有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的觀點,再舉出“煙”字的例子,接著先說科學的文字多用直指意義,文學的文字有時要顧及到聯想意義的觀點,再舉出蘇東坡的詩句“獨攜天下小四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作為例子。 《散文創作談》 這是一篇文藝專論。本文圍繞創作這一專題,精辟、生動并富有說服力地論述了散文的特點與界限、中國散文的深厚歷史傳統和發展散文旋渦狀的現實需要、如何搞好散文三個相關的課題。全文的重點是如何寫散文,其中心論點是:寫好散文必須在思想、生活知識、表現手段三個方面提高作者的素質。本文的觀點對提高散文創作水平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本文的論證方法較為多樣,修辭手法也豐富多樣,對這兩方面的內容應該重點把握。 1.論證方法 (1)類比論證法。運用類比論證的例子有:用線、珍珠、巧手者合一才能穿成珠串來比喻思想、生活知識、語言運用對寫好散文的重要性;用筍尖筍身、菜心菜梗比喻選材的重要性。 (2)對比論證法。運用對比論證的例子有:第20自然段用“就像登上一個高原之后,不能再攀上一個山峰似的,視野也就難以更加遼闊了”反面證明了節骨眼上的語言加工是十分重要的。 (3)歸納論證法。其特點是先說結論,再舉例子。如第6段先說出“中國是一個散文傳統深厚的國度”,再列舉了莊周、茍況、李斯、韓非、賈誼、司馬遷、王充、諸葛亮、唐宋八大家、魯迅等大量事實。 (4)演繹論證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運用了演繹論證方法,只是省略了大前提。大前提是:“散文傳統深厚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散文應該更加繁榮發展”。小前提是:“我們是散文傳統深厚的國家,又是社會主義國家。”由此推出結論:“散文創作的風氣自然應該是十分蓬勃才好。” 2.修辭手法 這篇文章的修辭手法豐富多樣,最主要的是比喻。明喻滿篇皆是,暗喻運用得十分巧妙,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自然貼切,絢麗多彩,把理論問題變得通俗易懂,引人人勝。如:“文學河流”、“思想的天平”、“思想的線”、“生活的珍珠”、“文藝競技場”等。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茅盾所處的時代背景,茅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同時要記住文中的主要論據,和這些論據所證明的論點;掌握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法主要是歸納法中的例證法,認知本文在列舉論據時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正是本文成功之處;識別文中運用比喻和層遞修辭手法的地方。 這是一篇文藝專論。作者從人物塑造和故事結構兩個方面評論了《水滸》的長處。文章指出,善于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滸》人物描寫的兩大特點;而故事發展的前后勾聯、疏密相間與善于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則是《水滸》結構上的特征。所以,我們在學習本文時,需要掌握以下重點內容。 1.中心論點 作者從人物塑造和故事結構兩個方面評論了《水滸》的長處。文章指出,善于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滸》人物描寫的兩大特點;而結構上的特征是:故事發展的前后勾聯、疏密相間與善于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從而得出結論:《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構最值得學習。 2.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例證法證明論點,這是歸納論證法中的一種,顧名思義,也就是舉例論證的意思。例如:文章以林沖、楊志、魯達三人為例,闡述了小說人物描寫上的兩個特點;以林沖、楊志的故事為例,說明了結構的特點。 《論語十則》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課文作者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釋文中出現的常見實詞,主要是解釋其中古今意義有所不同的詞語,辯識同一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結合文中的語言材料,識別主要文言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語法現象;概括各條語錄的大意,識別這些語錄中運用排比、對偶、比喻修辭手法的地方;熟讀這十則語錄,記憶其中的名句。 對本文孔子教導學生時所說的十段話進行掌握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因為:儒家倡導“好學”,孔子這十則語錄都與好學相關。孔子所說的學習,包括讀書、治學,也包括做人,是增長學識與修養道德的統一。掌握這一觀點,對我們進一步掌握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會大有幫助。 1.中心論點 這十則語錄的核心都有一個“學”字,這里的學,包括讀書、治學、做人,是增長學識與修養道德的統一。具體分析起來: (1)孔子把“好學”精神放在很高地位,他認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需要好學上進,做一個既有學問又有道德的人。 (2)孔子對道德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不知而不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強調只有謙虛、謹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滿足,方能不斷有所進取。“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主張具有崇高道義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經受得住長期艱苦磨練和嚴峻考驗:“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還強調以身作則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孔子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要求:一是要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二是要以學為樂,持之以恒:“學而時習之”,“學而不厭”。三是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道理。四是要主動求教,“就有道而正焉”,樂于切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五是要善于思考,學思結合,學活思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修辭手法 這十則語錄主要運用了排比、對偶、比喻、反潔等修辭手法。排比句如“學而時習之”一則。對偶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比喻句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反詰句如:“何有于我哉?”等。 3.這十則語錄,往往還是考試的命題作文。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本課主要考核點: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孟子在歷史上的地位及其主張施行仁政,行王道方面的主要成就;解釋文中出現的常見實詞。結合文中的語言材料,識別主要文言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語法現象;解釋文中的疑難詞語;歸納文章所駁斥的反面觀點和由此而得出的結論;理解孟子極力鋪陳堯舜治國安民之功,主要是為了證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知孟子散文善于論辯的總體特點,簡要說明文章各部分所運用主要論證方法及其作用;識別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詰句,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 這是一篇以駁論為主的議論文,文章主要駁斥農家“賢者與民并耕”的主張,論證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時還駁斥了農家“市賈不貳,國中無偽”的觀點,指出“市賈不貳”會帶來人情作偽和擾亂國家的惡果。此外,文中還斥責陳相的背叛師道為不義之行為。所以,在理解本文時,要注意對以下重點內容進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論證方法 (1)運用演繹論證法,駁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觀點。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請君人豰的演繹論證方法。首先借陳相之口擺出農家學派的觀點并不直接反駁,而是從打聽許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設下一個大圈套,以一連串的問話,誘使陳相鉆進圈套中:許行用粟交換陶器,用粟交換工具,與百工交易。陳相只得承認許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盡百工之職。然后作者再抽緊圈套,用反法從陳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的結論。至此,“賢者與民并耕”的片面觀點不攻自破,從而自然而然地演繹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樣不可耕且為的正面結論。 (2)運用歸納法,證明“勞心者治人”的觀點時。作者采用了大肆鋪陳、最后反詰的歸納方法。首先花大量筆墨鋪陳堯、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國安民的大量事實,宣揚了他們治國安邦的偉大業績,從三個方面論證圣人因“勞心”而無法與民并耕:一是圣人為平天下而憂,不得耕;二是圣人為教育人民而憂,無暇耕;三是圣人為尋求人才而憂,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實先造成一種不容爭辯的氣勢,然后用反詰句(如:“雖欲耕,得乎?”“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豈無所用其心哉?”)點撥,作者所持的“勞心者治人”的正面論點就不言自明了。 (3)運用對比論證方法,駁斥陳相兄弟背叛師道之不義。作者分別列舉陳相兄弟“師死遂倍之”的不義之舉與子貢、曾子等人懷念孔子的感人行為,兩者一對比,陳相兄弟背師叛道之不義就更加鮮明突出了。 (4)采用演繹方法,駁斥農家“市賈不貳、國中無偽”的片面觀點。孟子采用與農家相同的事實,卻推導出與之相反的結論,與農家針鋒相對,從而更加理直氣壯,有力地反駁了農家“市賈不貳、國中無偽”的片面觀點。 2.修辭手法 (1)文章多次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或使論點層次清晰,或使論證的論據充分,其作用是大大增強了文章的雄辯氣勢。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日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等等。 (2)文章大量運用了反法的手法,先列舉大量論據進行充分論證,而后用簡練的反這句收結。通常可以收到兩方面的效果:一是不直接說出正面結論,令對方思而得之,更有啟發誘導力量;二是反法語氣更有逼人氣勢,使人難以招架。如:“雖欲耕,得乎?”“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豈無所用其心哉?” 《諫太宗十思疏》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魏征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魏征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釋文中出現的常見實詞,主要是解釋其中古今意義有所不同的詞語,辨識同一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結合文中的語言材料,識別主要文言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語法現象;解釋文中的疑難詞語;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簡要說明這些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所運用的對比論證法,識別其中構成正反對比關系的重要詞語;認知文中的比喻句,說明其比喻意義;識別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簡要說明它們的作用。 這是一本奏疏,屬議論文體。魏征進呈這本奏疏是為了勸說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歷行“十思”。作為一篇議論文,它的中心論點是: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聚德義。構成這一論點的內邏輯是: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厲行“十思”方能“積其德義”;只有“積其德義”,方能深得人心;只有深得人心,方能“垂拱而治”。這些觀點,見識深刻,在今天仍具有借鑒意義。故此,對本文的學習要注意把握好修辭手法的運用。 (l)比喻:文中比喻句不少。例如用木茂固本與流長浚源,比喻國泰須積德;用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比喻民眾能安國也能覆國;用“江海下百川”比喻君王必須謙和虛心,這些比喻形象生動,有些已經成為千古名句。 (2)排比:文中的排比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辭類型。這些排比句主要用于多種事物的類比與列舉。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積而思國之安。”“就是排比句用于多種事物的類比,而列舉“十思”內容的句子和“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插其惠,信者效其忠”,則是排比句用于多方面內容列舉的。 (3)對偶:文中的對偶句使文章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和表現力。對偶的類型有。語意反復的強調,如;“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等;語意的相反相成,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善寡”,“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做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做物則骨肉為行路”等。 《朋黨論》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歐陽修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歐陽修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釋文中出現的常見實詞主要是解釋其中古今意義有所不同的詞語辯識;結合文中的語言材料,識別主要文言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語法現象;解釋文中的疑難詞語;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歐陽修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和段落大意,簡要說明中間三段的不同論證著眼點;認知文章全文運用對比論證法,識別各段落中體現的對比關系的重要詞語。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歐陽修寫這篇文章的主要意圖是為澄清 朋黨之說,希望君王能辨別真偽,權衡是非,退小人之朋,用君 子之朋,從而達到維護、支持革新派的目的。 在復習中,要注意幾個段落的具體分析: 例一: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國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友。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1)劃分層次,寫出層次大意。 (2)這段的論證中心是什么?作者論證這個中心的目的是什么? (3)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4)其中主要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 (5)找出其中五對反義詞。 參考答案:(1)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點明小人之朋與君子之朋的本質區別;第二個層次闡述小人之朋是“偽”朋的道理;第三個層次闡述君子以“同道”為朋的道理;第四個層次是 結論;人君只有退小人之韻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把國家治理好。(2)這段文字的論證中心是: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兩者本質差別;論證這一中心的目的是:啟示人君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3)對比論證方法。(4)排比、對偶、設問。(5)君子與小人、同道與同利、真與偽、用與退、有與無。 例二: 閱讀《朋黨論》中一段文字,回答問題(此題為2000年4月的考題):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若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消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舉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1)這段文字作者主要論述了什么觀點? (2)作者所用的論據屬于哪種類別? (3)作者在這里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作者是從哪個角度來進行對比的?具體體現在哪里? 《答司馬諫議書》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記憶王安石所處的時代背景;識記王安石在政治上及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和在歷史上的地位;解釋文中出現的常見實詞,主要是解釋其中古今意義有所不同的詞語,辨識同一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結合文中的語言材料,識別主要文言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語法現象;解釋文中的疑難詞語;歸納文章的主旨;認知本文反駁論點的駁論方法,簡要說明文章反駁論點時所采取的三步驟及其作用;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本文柔中寓剛的論辨風格。 本文作為書信,是一篇以駁論為主的議論文。在這封信中,王安石義正詞嚴地駁斥了司馬光在來信中對新法的種種指責,并表達了他堅持改革、絕不動搖的決心。所以,在學習本文時要對以下重點內容進行掌握。 1.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反駁論點的駁論方法,其特點是通過反駁對方來論證自己的論點。文章在論述時大致采用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先確立一個為“儒者”公認的判定是非的標準,名實相符,即只要證明對方所加給新法的種種罪名與實際不相符合,即可以從根本上駁倒對方,這就選取了一個有力的角度。 第二步:將對方的種種罪名,概括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謗五個要點。這就為后文的具體批駁樹立了明確的靶子。 第三步:對五個要點逐一進行批駁,著重揭示出這些指責是名不符實的謬論。從而,勢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對方的要害。文章顯得理直氣壯、短小精悍。 2.論辯風格 文章的風格是柔中寓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反復向司馬光敘友情、求諒解的同時,卻毫不諱言他們之間的分歧是不可調和的。在爽直地承認新法遭到“天下怨謗”的同時,卻婉轉揭示出這怨謗源于士大夫階層的庸俗腐敗,并聲稱自己毫無悔改之意。在表示愿意接受責備、“知罪”的同時,卻用兩個假設句暗示自己堅持改革、力爭“大有為”的決心,并反襯保守派的無所事事和因循守舊。這種柔中離剛的論辯風格,比劍拔弩張更加堅韌有力。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大學語文課程完整講義第一部分 |
|
閱讀下一篇:大學語文課程完整講義第三部分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