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 本章重點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2、建國初期鞏固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 3、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 4、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所反映的歷史必然性。 5、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過程、政策、方針、原則、形式、步驟和經驗。 6、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意義。 本章提示 比較工業化的兩種道路,掌握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推進中國工業化、現代化。 重要考點講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斷 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性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義社會的建立,加標志著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2、中國大陸實現統一的標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10月,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西藏和平解放,中國大陸實現統一。 3、新中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建立的主要途徑: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而建立起來。1949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接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指示》。 4、“三反”運動:針對不法資本家行賄黨政干部情況,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國共產黨在黨政機構工作人員中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處決了犯有嚴重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書記劉青山、時任書記張子善,處理了一批黨政干部。 5、“五反”運動:針對不法資本家的“五毒”行為,1952年1月起歷時半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工商業者中開展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 6、“一邊倒”外交方針: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新中國的情況下,在外交方針上緊密聯系蘇聯。 7、新中國成立后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 1952年6月,在北京召開亞洲太平洋地區會議。 8、工業化的兩條道路:歐美及日本所走的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蘇聯走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9、“一體兩翼”和“一化三改”:對1953年正式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內容的形象表述,“一體”“一化”:指發展社會主義工業;“一體兩翼”和“一化三改”:指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0、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三種過渡性組織形式:互助組,具有社會主義的萌芽性質。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具有半社會主義的性質。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將土地及其他主要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統一經營、集體勞動)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 11、手工業合作化的組織形式: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12、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企業在所有權和經營權不變的情況下,在企業外部與國營經濟建立聯系。其形式有:在工業中有收購、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商業中有經銷、代銷、代購代銷、公私聯營等。新中國成立初期,著重發展的是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等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 13、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又稱公私合營): 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企業利潤采取“四馬分肥”的辦法,即分為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股金紅利四個部分。) 全行業的公私合營。1955年后,開始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國家核定私營資本的價值和私股股額;在合營期間,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即定股定息。)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后,原來的私人資本企業基本上已經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除資本家領取定息外,同國營企業已經沒有原則的區別。實行公私合營以后,在生產領域和所有權領域中社會主義經濟在企業中已經具有決定性作用了。 14、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和基本形式:實行贖買政策和采取國家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 15、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其實施標志著中國開始了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一五計劃的特點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主要成就:鞍山、包頭、武漢三大鋼鐵基地建成,多個第一。 重要考點講解 二、簡答題 1、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運動的意義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農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到1953年春,新解放區(原國統區) 3億多貧苦農民無償得到了7億畝土地和大量生產資料。 (2)意義: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的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剝削壓迫的中國農民得到了解放,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與此同時,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覺悟有組織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國農村的基層政權,為整個中國社會走向進步與穩定奠定了深厚基礎。這是中國人民反封建斗爭的重大勝利。 2、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哪些方面的民主改革運動? (1)在已經沒收的官僚資本企業中,建立工廠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階級成為企業的主人。 (2)按照對私營工商業(原民族資本)的生產關系、勞資關系和產銷關系,進行了全面調整。 (3)頒布新婚姻法,婦女解放和移風易俗。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對新婚姻法的宣傳和實施,引起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與家庭生活的深刻變革,推動了社會上移風易俗的改革。 (4)有步驟地開展了對舊教育制度和電影、戲劇等文化事業的改革,確定了思想宣傳工作的方針和任務,制定了新中國文化教育的方針。1951年9月,在全國開展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 3、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七屆三中全會。毛澤東在《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報告中指出,要獲得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創造三個條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現有工商業的調整,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同時強調不要四面出擊的策略。 (2)七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最重要的會議。為三年經濟恢復時期黨的工作規定了明確的策略路線和行動綱領。 4、建國初期國民經濟迅速恢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經過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其原因如下: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緊緊抓住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確處理恢復國民經濟同其他各項工作的關系。 (2)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制定了“不要四面出擊”等正確方針政策,妥善處理公私關系、勞資關系等各種社會關系。 (3)剛剛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的建設,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用,及時有力地抵制了資產階級的腐蝕。 特點: (1)經濟上:五種經濟成分共存,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以上是三種主要形式),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2)政治文化上:無產階級的政治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已經確立。 (3)社會的兩種基本矛盾:有三種基本的階級力量,工人階級、農民及其他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從內外來說,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國際上是新中國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性質:新民主主義社會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資本主義因素,總體上社會主義因素在增長的過渡性社會。 6、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年內,為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什么實際步驟? 1949年至1952年期間,在著重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同時,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實際上也開始實行了。 (1)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 (2)開始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引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級形式的(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 (3)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2年,全國已有40%的農戶參加了互助組,少數農戶還參加了半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考公共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筆記第七章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考公共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筆記第九章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