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網
 自考動態  報考指南  考試政策  復習指導  課程設置  自考試題  自考就業  考生故事  助學單位  自考論壇 
 公共課: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經濟類: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法學類: 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文學類真題|模擬題|筆記串講  高校招生  網絡課堂

08年10月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講義匯總

作者:   發布時間:2009-04-10 09:59:06  來源:
  • 文章正文
  • 資料下載
  • 自考圈
  • 論壇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第一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

  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
 。ㄒ唬f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特點
  1.在經濟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
  2.在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
  4.在社會結構上,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
  綜上所述,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在這一矛盾基礎上建立的封建性質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具有兩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鞏固和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和穩定。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固有矛盾日益顯現出來,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周期性危機。
 。ǘ┲袊饨ㄉ鐣纳鐣C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強盛轉向衰落,其主要表現是:
  1.政治上,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官僚職能擴大,官僚機構膨脹,各級官吏貪污成風。
  2.經濟上,人口大增長,各級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流民不斷增加。
  3.軍事上,軍力衰敗,軍備廢馳。
  4.對外關系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中國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
  二.鴉片戰爭前的世界
 。ㄒ唬┪鞣劫Y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等主要國家先后確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從而引起了整個世界的巨大變化。
  2.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工業革命的發生上。
  (二)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
  1.商品生產的無限增長,需要開辟新的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尋求新的殖民地。
  2.開辟新的市場和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強發動新的侵略戰爭,他們把目標瞄向古老的中國。
  3.西方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開拓國外市場和擺脫國內危機的沖動,嚴重威脅著中國這個東方古國,一場戰爭在所難免了。
  第二節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
  一.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ㄒ唬┸娛虑致裕ê炗啿黄降葪l約)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先后與英國簽訂了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與美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等。
  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簽訂了《天津條約》等。
  1.侵占中國領土。
  2.勒索巨額賠款。
  3.屠殺中國人民。
  4.公開搶劫中國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ǘ┱慰刂
  1.控制中國內政。
  2.操縱中國外交。
  3.享有領事裁判權。
  4.把持中國海關。
  5.勾結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6.扶植、收買代理人。
  (三)經濟掠奪
  1.控制中國通商口岸。
  2.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
  3.對華傾銷商品。
  4.對華資本輸出。
  5.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
 。ㄋ模┪幕瘽B透
  1.宗教滲透和侵略。
  2.為侵略中國制造輿論。
  3.大肆宣揚“種族優劣論”。
  二.近代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ㄒ唬┲袊返拈_端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特點:
  1.資本——帝國主義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2.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外國列強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3.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4.中國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體,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5.由于近代中國處于外國列強的爭斗和間接統治之中,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是極不平衡的。
  6.人民毫無政治權利和生活的極端貧困化。
 。ǘ┥鐣A級關系的變動
  1.舊的封建統治階級即地主階級繼續擁有大量土地,掌握著國家政權,對人民實行專制統治,但自身也有了很大變化。
  2.舊的被統治階級即農民階級,仍是近代中國社會人數最多的被剝削階級。
  3.資產階級是近代中國新產生的階級。主要由一些買辦、商人、地主、官僚投資新式企業轉化而來。中國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
  4.近代中國誕生的被壓迫階級是工人階級。
  中國工人階級具有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優點,又有其特點:
 。1)它深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三重壓迫和剝削,其革命性最強。
 。2)它人當選雖少,但相對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傳播先進的思想。
 。3)它主要是由破產農民和家庭手工業者轉化而來,便于結成工農聯盟。
  中國工人階級是近代中國社會中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階級。
  三.兩大主要矛盾和兩大歷史任務(論述)
 。ㄒ唬﹥蓪χ饕芗捌潢P系
  1.兩對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兩對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這兩對主要矛盾相互交織在一起,貫穿了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作用。
  2.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
  (1)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2)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
  (3)國內戰爭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這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條戰線上。
 。ǘ﹥纱髿v史任務及其關系
  1.兩大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2.兩大歷史任務的關系:其區別在于,二者的主體、內容不一樣。前者解決生產關系問題,后者解決生產力問題。其聯系在于,辦有完成第一大任務,才能為第二大任務的完成創造條件。   第三節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一.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歷程
 。ㄒ唬┤嗣袢罕姷姆辞致远窢
  1.廣州三元里戰爭
  2.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3.香港的造船工人和碼頭工人罷工
  4.臺灣人民反抗斗爭
  5.義和團抗八國聯軍
  (二)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
  1.關天培
  2.陳化成
  3.海齡
  4.史榮椿、樂善
  5.劉銘傳
  6.馮子材
  7.左寶貴、鄧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劉步蟾
  近代中國人民包括統治階級的愛國人物在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二.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ㄒ唬┻吔C和瓜分危機
  1.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開始蠶食中國的邊疆地區。
  2.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瓜分達到高潮。
  3.1898年3月,德國強租膠州灣,將山東劃入自己勢力范圍。
 。ǘ┝x和團運動與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
  原因:
  1.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是一個重要原因。
  2.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由于農民小生產者的歷史局限,義和團運動存在盲目、籠統的排外主義的錯誤,無法認清帝國主義與清王朝互相勾結的本質,曾一度為清政府欺騙,還存在有許多迷信、落后的傾向。但是,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不容抹煞:義和團運動在粉碎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遏制了侵略者瓜分中國的圖謀。
  三.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ㄒ唬┓辞致远窢幍氖〖捌湓
  1840年至1919年,中國人民為反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都失敗了,究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ǘ┟褡逡庾R的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
 。1)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中喊出“救亡”的口號!短煅菡摗
 。2)1898年,康有為疾呼
  3.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圖存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節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一)金田起義和太平天國政權的建立
  1.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專制政權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
  2.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迫使廣大農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天國五王: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ǘ短斐锂制度》和《資政新篇》
  1.《天朝田畝制度》
 。1)性質:頒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戰爭特點的綱領性文件。
 。2)內容:
  A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B規定了農副業產品的生產和分配,都以農村政權的基層組織“兩”來實行管理,每25戶為一兩。
 。3)追求目標: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列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4)意義:
  A是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代表了農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強烈愿望,反映農民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B有更完備的內容和更觸及封建社會矛盾核心的深度,比歷代農民起義所提出的口號的思想內涵更為深刻。
  C并沒有超出農民小生產者的狹隘眼界。
  2.《資政新篇》
 。1)內容:
  A在政治方面,
  B在經濟方面,
  C在思想文化方面,
  D在外交方面
 。2)評價:
  是一個帶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與建設方案,但通篇未涉及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
 。ǘ⿵奶炀┦伦兊教教靽氖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它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造成了嚴重的危機。
  二.農民斗爭的意義和局限
 。ㄒ唬┨教靽臍v史意義(論述)
  1.它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2.它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
  3.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
  5.在19世紀中葉,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治。
 。ǘ┨教靽〉脑蚝徒逃
  原因:
  1.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
  2.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3.領導人對外國資本主義列強侵華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夠,缺乏理性的認識。
  教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擔負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的重任。   第二節地主階級統治集團“自救”活動的興衰
  一.洋務運動的興起
  (一)洋務運動的形成
  1.面對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主張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自強”、“求富”為目標,興辦洋務。
  2.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綜理洋務的中央機關。
  3.對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的指導思想最先作出比較完整表述的是馮桂芬。
  4.是從近代軍用工業著手的。
 。ǘ┭髣招抡呐d辦
  1.興辦近代企業
  2.建立新式海陸軍
  3.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二.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
 。ㄒ唬┭髣者\動的歷史作用
  1.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
  3.傳播了新知識,打開了人們的眼界。
  4.引起了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的變化。
 。ǘ┭髣者\動失敗的原因
  1.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
  2.對西方列強具有依賴性
  3.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清朝統治集團中的頑固勢力多方阻撓。
  第三節維新運動的進行和夭折
  一.戊戌維新運動的興起
 。ㄒ唬┚S新派倡導救亡和變法的活動
  1.向皇帝上書;
  2.著書立說;
  3.介紹外國的變法;
  4.辦學會、辦報紙、設學堂。
  (二)維新派和守舊派的論戰
  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
  1.要不要變法;
  2.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3.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學堂。
  這次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三)曇花一現的百日維新
  1.政治方面
  2.經濟方面
  3.軍事方面
  4.文教方面
  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先進文化科學的傳播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及教訓
  (一)意義
  1.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2.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
  3.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4.在改革社會風氣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二)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
  維新派自身的弱點和局限主要有:
  1.不敢否定封建主義;
  2.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3.脫離人民群眾。
  戊戌維新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次表演,顯示了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政治朝氣,表達了這一新興階級的政治追求。以失敗告終,不僅暴露出這個階級的軟弱性,同時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進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節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一.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ㄒ唬┟褡逦C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ǘ┣迥靶抡奔捌淦飘a
 。ㄈ┵Y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ㄒ唬⿲O中山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
  興中會,1895年成立。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
  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民報》
  三.三民主義學說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ㄒ唬┤裰髁x學說
  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
  2.民權主久的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的內容是“平均地權”。基本方案是:核定地價,按價征稅,漲價歸公,按價收買。
  (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1.論戰的內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這是論戰的焦點。
 。2)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3)要不要社會革命。
  2.論戰的意義:
 。1)論戰劃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實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參加到革命的行列。
 。2)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三民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
  3.論戰的局限:
 。1)革命派未能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
 。2)缺乏對民主建政的深入認識,其方案也不十分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對封建主義聯系起來,從而無法真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第二節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各地武裝起義與保路風潮
  1911年的廣州起義
  (二)武昌起義和各地響應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
  2.政權性質: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3.法典: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4.意義(局限性):
 。1)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所欠的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
 。2)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護私有財產為借口,維護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財產。
  二.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
  (一)歷史意義: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國的建立。
  3.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5.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亞洲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提供了范例,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ǘ┚窒扌
  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2.不有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
  3.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
  三.北洋軍閥的統治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
 。ㄒ唬┍毖筌婇y的統治
  從1912年袁世凱掌權到1927年張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權達十五六年之久。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
  2.在經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復古。
 。ǘ┓磳Ρ毖筌婇y的斗爭,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1.發動“二次革命”
  2.組織中華革命黨
  3.發動護國戰爭
  4.發動第一次護法運動
  5.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第一節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歐洲衰落,美、日崛起,歐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從此宣告結束。、
  2.戰爭引發一系列革命。
  3.亞非拉人民開始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
  4.帝國主義開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護戰后和平的新秩序。
  二.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
 。ㄒ唬┬挛幕\動及其意義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內容:
  1.提倡新道德,批判舊道德;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
  1.是資產階級了主主義的新文化同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
  2.它大力宣傳了民主和科學,啟發了人們的理智和民主主義覺悟;
  3.為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條件。
 。ǘ┪逅囊郧靶挛幕\動的局限
  1.倡導者沒有揭示封建專制主義得以存在的社會根源;把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失敗的根本原因歸之于思想文化,是錯誤的。
  2.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優先地位,但是又脫離改造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革命實踐,沒有把運動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其目標就難以實現。
  3.他們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式主義偏向。
  (三)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啟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3.工人和士兵的廣泛發動并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昭示中國先進分子以新的方法開展革命。
  三.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ㄒ唬┪逅倪\動的爆發
  1.新的時代條件;
  2.新的社會力量的成長;
  3.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動,這五四運動準備了最初的群眾基礎和骨干力量。
  4.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ǘv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2.五四運動廣泛在動員和組織和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準備。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第二節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ㄒ唬└鞯匚溲b起義與保路風潮
  1911年的廣州起義
  (二)武昌起義和各地響應
  1911年10月10日
 。ㄈ┲腥A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
  2.政權性質: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3.法典: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4.意義(局限性):
 。1)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所欠的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
 。2)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護私有財產為借口,維護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財產。
  二.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
  (一)歷史意義: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國的建立。
  3.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5.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亞洲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提供了范例,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ǘ┚窒扌
  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2.不有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
  3.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
  三.北洋軍閥的統治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
 。ㄒ唬┍毖筌婇y的統治
  從1912年袁世凱掌權到1927年張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權達十五六年之久。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
  2.在經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復古。
  (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1.發動“二次革命”
  2.組織中華革命黨
  3.發動護國戰爭
  4.發動第一次護法運動
  5.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
  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第一節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歐洲衰落,美、日崛起,歐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從此宣告結束。、
  2.戰爭引發一系列革命。
  3.亞非拉人民開始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
  4.帝國主義開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護戰后和平的新秩序。
  二.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運動及其意義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內容:
  1.提倡新道德,批判舊道德;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
  1.是資產階級了主主義的新文化同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
  2.它大力宣傳了民主和科學,啟發了人們的理智和民主主義覺悟;
  3.為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條件。
 。ǘ┪逅囊郧靶挛幕\動的局限
  1.倡導者沒有揭示封建專制主義得以存在的社會根源;把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失敗的根本原因歸之于思想文化,是錯誤的。
  2.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優先地位,但是又脫離改造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革命實踐,沒有把運動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其目標就難以實現。
  3.他們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式主義偏向。
 。ㄈ┒韲赂锩婉R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啟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3.工人和士兵的廣泛發動并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昭示中國先進分子以新的方法開展革命。
  三.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一)五四運動的爆發
  1.新的時代條件;
  2.新的社會力量的成長;
  3.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動,這五四運動準備了最初的群眾基礎和骨干力量。
  4.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ǘv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2.五四運動廣泛在動員和組織和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準備。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第二節馬克思主義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
  一.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
 。ㄒ唬┰缙隈R克思主義者的隊伍
  1.五四運動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其代表中李大釗、陳獨秀。
  2.五四運動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中毛澤東、楊匏安、蔡和森、周恩來等。
  3.一部分原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經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等為代表。
 。ǘ┰缙隈R克思主義思想運動及其歷史特點
  表現:
  1.馬克思主義菱的翻譯和出版;
  2.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社團紛紛涌現;
  3.大量進步刊物的創辦。
  特點:
  1.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明確地同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劃清界線。
  2.注意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3.開始提出知識分子應當同勞動群眾相結合的思想。
  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其歷史特點
  (一)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及其活動
  最早組織在上海成立。1920年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
  工作:
  1.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2.到工人中去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
  3.進行關于建黨問題的討論和實際組織工作。
 。ǘ┲袊伯a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1年7月23日,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陳獨秀擔任中央局書記。
 。ㄈ┲袊伯a黨成立的歷史特點和意義
  特點:
  1.它成立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破產之后,得到了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代表的指導和幫助,以俄國布爾什維克為榜樣,是按照列寧的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工人運動基礎上產生的。
  意義:
  1.它標志著中國革命終于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
  2.中國革命從此有了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
  3.溝通了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聯系,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的制定和工農運動的發動
 。ㄒ唬┓吹鄯捶饨ǜ锩V領的制定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ǘ┌l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
  1.工人運動方面
  2.農民運動方面
  第三節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1924年1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與國民革命的興起
 。ㄒ唬┑谝淮螄埠献鞯男纬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ǘ﹪窀锩呐d起
  1.黃埔軍校成立
  2.孫中山北上
  3.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4.五卅運動
  5.省港大罷工
  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展
 。ㄒ唬﹪埠献飨碌谋狈馉
  1925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北伐。
  直接目標:打倒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
  勝利進軍的原因:
  1.國共合作的實現
  2.北伐軍得到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
  3.得到蘇聯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ǘ┕まr運動的普遍高漲
  1.工人運動方面
  2.農民運動方面
  三.國共合作的破裂與國民革命的失敗
 。ㄒ唬﹪顸h右派發動的**政變
  1.1926年5月,蔣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事件。
  2.1927年4月12日,上海發動政變。
  3.1927年7月14日,汪精衛武漢召開“分共”會議。
 。ǘ﹪窀锩〉脑
  1.客觀上,一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剛剛興起的革命聯合力量,敵我力量懸殊;二是革命統一戰線內部出現劇烈分化。
  2.主觀上,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于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斗爭的領導權。
  歷史意義:
  1.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勢力,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有了明顯提高,實際上是迎接未來革命勝利的一次偉大的演習。
  2.它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使黨經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禮,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節國民黨在全國的統治和中間黨派的政治主張

  一.國民黨全國政權的建立及其獨裁統治
 。ㄒ唬﹪顸h在全國統治的建立
  1.1927年七一五政變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仍然互相對峙。
  2.國民黨所實行的是代表地主階級、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一黨專政和軍事獨裁統治。
  (二)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社會經濟
  1.國民黨政府是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建立的。
  2.在國民黨全國統治建立以后的一個時期內,中國主要是美、英、日等國互相爭奪的對象。
  3.國民黨統治時期,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優勢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經濟。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具有的特點。
  二.中間黨派的活動及其政治主張
  它們的社會基礎,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 第二節中國共產黨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一.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和人民軍隊的創建
 。ㄒ唬┨剿髦袊锩碌缆返钠D難環境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形勢轉入低潮,中國共產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ǘ┲袊伯a黨人發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
  1927年8月7日,漢口八七會議
  南昌起義
  秋收起義
  廣州起義
  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辟
 。ㄒ唬┲袊伯a黨人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以農村為工作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后中國革命發民兵的客觀規律所要求。
  2.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寫作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文章,科學回答了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ǘ┘t軍反“圍剿”作戰的勝利與土地革命的深入
  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反“圍剿”。
  1928年12月,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
  第三節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一.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及其挫折
  (一)土地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省瑞金縣葉坪村舉行。
  (二)“左”傾教條主義的危害,土地革命戰爭的嚴重挫折
  在土地革命戰爭前中期,“左”傾錯誤先后三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機關取得統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創造總暴動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盲目要求舉行全國暴動和集中紅軍力量攻打和奪取武漢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
  二.遵義會議與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
 。ㄒ唬┲醒爰t軍實施戰略大轉移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8.2萬人撤離根據地,向西突圍轉移,開始震驚中外的長征。
  (二)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
  三.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勝利完成長征
  (一)長征的勝利結束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先后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會師,勝利結束長征。
  (二)長征的偉大意義
  1.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2.為迎接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準備了條件;
  3.保存并錘煉了中國革命的骨干力量;
  4.長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種。
  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一節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一.日本滅亡中國的計劃及其實施
  (一)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
 。ǘ┍R溝橋事變與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進入全民族抗戰的新階段。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
  二.殘暴的殖民統治和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
  (一)殘暴的殖民統治
  1932年3月,在日本關東軍的導演下,偽“滿洲國”發表“建國”宣言,年號“大同”
 。ǘ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
  1.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2.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與財富。
  3.強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節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
  一.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
  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作戰。
  二.局部抗戰與救亡運動的興起
 。ㄒ唬┛谷站韧鲞\動的興起(九一八事變后)
 。ǘ┕伯a黨人與部分國民黨人合作抗日
  三.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國性抗戰的開始
 。ㄒ唬┮欢?九運動和共產黨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政策
  一二?九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并吞華北的計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黨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
 。ǘ┪靼彩伦兗捌浜推浇鉀Q
  (三)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國性抗戰的開始
  1937年,改組軍隊,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第三節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與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
  一.戰略防御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始終存在兩個戰場,即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
  二。戰備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提出“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的對華三原則,對國民政府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及抗日文化工作
 。ㄒ唬┐蠛蠓降目谷彰裰鬟\動
  中國共產黨積極團結國統區抗日民主力量,推進國統區民主改革。
 。ǘ┐蠛蠓降目箲鹞幕ぷ
  文化界提出“抗戰、團結、民主”為文藝創作的三大目標。
  第四節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方針
 。ㄒ唬┲贫ㄈ婵箲鹇肪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ǘ╆U述持久抗戰的理論
  1938年5月至6月間,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二.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
  (一)敵后戰場的開辟和敵后根據地的建立
 。ǘ┛谷沼螕魬馉幍膽鹇缘匚缓妥饔
  在戰略防御階段,從全局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正規戰是主要的,敵后的游擊戰是輔助的。
  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
  三.擊退國民黨的**磨擦,鞏固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一)擊退國民黨的**磨擦,堅持團結抗日
 。ǘ﹫猿纸y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中國共產黨強調,必須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既統一,又獨立。
 。ㄈ╈柟毯桶l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9年7月,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
  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四.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
 。ㄒ唬┛谷崭鶕氐恼䴔嘟ㄔO
  加強政權建設,是抗日根據地建設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務。
  在政權機關工作人員的名額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
 。ǘ╅_展大生產運動,克服經濟困難
 。ㄈ┌l展抗日文化事業,培養抗日骨干
  五.延安整風運動和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
  (一)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闡明(毛澤東)
  1.分析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
  2.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
  3.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經驗,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三個基本問題,是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
 。ǘ┭影舱L運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全黨確立
  1941年5月,整風運動首先在高級干部中進行!陡脑煳覀兊膶W習》
  主要內容: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第五節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基本經驗
 。ㄒ唬┛谷諔馉幍膭倮
  1945年8月15日
 。ǘ┛谷諔馉巹倮囊饬x及原因
  意義:
  1.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2.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對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巨大影響。
  原因:
  1.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3.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ㄈ┛谷諔馉巹倮幕窘涷
  1.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抗戰勝利的力量源泉。
  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3.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
  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第七章為創建新中國而奮斗
  第一節從爭取和平民主到進行自衛戰爭

  一,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際格局與國內形勢
  (一)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際格局
  1.帝國主義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顯增長。
  2.逐步打破了以維持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蘇兩級的政治格局。
  (二)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內形勢
  1.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組織程度空前提高。
  2.作為大地主、大闕的政治代表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堅持內戰方針,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老路。
  3.三種建國方案和兩上中國之命運的斗爭日益尖銳。
  二.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團結的斗爭
  (一)“和平、民主、團結”方針的制定
  1945年8月25日,《對目前時局的宣言》中提出
 。ǘ┲貞c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
  1945年10月10日,《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三)維護和破壞政協協議的斗爭
  三.國民黨發動內戰和解放區軍民的自衛戰爭
  (一)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以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挑起了全國性的內戰。
 。ǘ┮宰孕l戰爭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   第二節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中
  一.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一)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
  (二)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二.土地改革與農民的廣泛發動
 。ㄒ唬⿵摹段逅闹甘尽返健吨袊恋胤ù缶V》
 。ǘ┩恋馗母镞\動的熱潮
  三.國民黨統治的政治經濟危機和第二條戰線的開辟
 。ㄒ唬﹪顸h統治的政治危機
  原因:
  1.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大發“勝利財”
  2.國民黨統治集團實行反人民的內戰政策。
 。ǘ⿲W生運動的高漲
  四.人民民主運動的發展
 。ㄒ唬┕と、城鎮貧民和農民運動的發展
 。ǘ┡_灣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民主運動
  五。各民主黨派的反蔣愛國民主運動
 。ㄒ唬└髅裰鼽h派的歷史發展
  1.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2.中國民主同盟
  3.中國民主建國會
  4.中國民主促進會
  5.中國農工民主黨
  6.中國致公黨
  7.九三學社
  8.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ǘ┲袊伯a黨與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
 。ㄈ┲袊伯a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
  第三節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的歷史性選擇
  
一.歷史性的戰略決戰
 。ㄒ唬Q戰前夜的基本態勢
 。ǘQ定中國命運的戰略決戰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二.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三.人民政協的召開與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
 。ㄒ唬┲泄财邔枚腥珪兔珴蓶|《論人民民主專政》
 。ǘ┤嗣裾䥇f會議的召開與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內容:
  1.關于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
  2.關天新中國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3.關于新中國的經濟工作方針。
  4.關于新中國的外交工作原則。
  四.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經驗
  (一)中國革命勝利的主在原因
  1.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由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中國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斗爭的偉大時代。
  3.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ǘ┲袊锩鼊倮幕窘涷
  1.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2.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3.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第八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
  第一節《共民綱領》的全面實施與新民民主義革命任務的勝利完成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ㄒ唬┲袊鴼v史的新紀元
  1949年10月1日
  (二)執政面臨的嚴峻考驗
  1.能不能保衛住人民勝利的成果,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2.能不能戰勝嚴重的經濟困難,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3.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4.能不能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二.祖國大陸的初步統一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鞏固
 。ㄒ唬┙夥湃珖箨,建立人民政權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二)開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
  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
  其他方面
  三.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
  (一)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ǘ幦邑斦洕鸂顩r的基本好轉
 。ㄈ╅_展“三反”、“五反”運動,合理調整工商業
 。ㄋ模﹪窠洕娜婊謴
  四.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發展
 。ㄒ唬┬轮袊闪⒊跗诘耐饨
  “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第二節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及其過渡性
 。ㄒ唬┬旅裰髦髁x社會的建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
  (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點和性質
  不是一個凝固不變的、獨立的社會形態。在經濟上的特點,就是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資本主義因素。它本身具有過渡性,處在深刻的變動之中,每天都在發生社會主義因素。
  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ㄒ唬╅_始采取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
  1949至1952年期間
  1.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
  2.開始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
  3.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ǘ┨岢鰧崿F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
  (三)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1953年提出: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節開辟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一.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ㄒ唬⿲r業、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采取積極領導的方針,教育、推動和幫助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ǘ⿲Y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就是實行贖買政策,采取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把民族資本主義工商企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
  二.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ㄒ唬┯杏媱澋纳鐣髁x工業化建設的開端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
 。ǘ榻⑸鐣髁x制度奠定物質基礎
  蘇聯援助下,著重建設了一大批基礎性重點工程,為國家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堅實基礎。
  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
  (一)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意義
  1.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的標志。
  2.對生產力的發燕尾服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
 。ǘ┰谏鐣髁x條件下推進工業化、現代化
  第九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和曲折發展
  第一節良好的開局

  一.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任務的提出
  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確立,中國進入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
  二.早期探索的積極進展
  (一)《論十大關系》的發表
  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5月2日最高國務會議上報告
  (二)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
  中共八大的基本任務:總結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
  (三)《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
  1957年2月
  (四)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
  1956年11月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整風運動全面展開。
  第二節探索中的嚴重曲折
  
一.“大躍進”及其糾正
  (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
  1957年冬季,揭開“大躍進”的序幕
  (二)糾正“左”傾錯誤的初步努力
  (三)廬山會議與糾“左”進程的中斷
  1959年7月2日
  (四)國民經濟的調整
 。ㄎ澹捌咔舜髸钡恼匍_
  1962年1、2月間,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
 。白髢A”錯誤指導的繼續發展
  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還有發展。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二)全面內亂的形成
  1967年,一月革命
  (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四)挫敗“四人幫”“組閣”圖謀
 。ㄎ澹1975年整頓和“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三.嚴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訓
  (一)正確認識錯誤的性質及其原因
 。ǘ⿲﹀e誤進行科學分析
  1.中國共產黨在犯嚴重錯誤的時候,其性質和宗旨都沒有改變。
  2.黨內外廣大干部群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左”傾錯誤的抵制和抗爭,對林彪、江清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
  3.毛澤東在全局上堅持“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但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錯誤。
  第三節建設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
 。ㄒ唬┆毩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文化、醫療、科技事業的發展
  (三)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國際環境的改善
  二。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議道路的理論貢獻
  第十章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第一節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一.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ㄒ唬_破“兩上凡是”的思想禁錮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趔的唯一標準》
 。ǘ┲泄彩粚萌腥珪恼匍_
  二.撥亂反正任務的勝利完成
  (一)平反冤假錯案
 。ǘ╆U明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三)鄭重作出第二個歷史決議
  三.改革開放的起步
 。ㄒ唬﹪窠洕恼{整
 。ǘ┺r村等改革的突破性進展
  (三)對外政策的調整
  第二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展開
  一.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
 。ㄒ唬┥鐣髁x現代化建設宏偉綱領的制定
  中共十二大,
  (二)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
 。ㄈ┒鄬哟螌ν忾_放格局的形成
 。ㄋ模┱h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
 。ㄒ唬┥鐣髁x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提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第十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二)“三步走”發展戰備的制定和實施
 。ㄈ┱误w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推進
 。ㄒ唬1989年政治風波的發生與平息
 。ǘ┫蛐碌闹泄仓醒腩I導集體的順利過渡
  (三)繼續開展國民經濟的治理整頓工作
 。ㄋ模⿲ν夤ぷ髟诖蚱茖θA“制裁”中全方位推進
 。ㄎ澹┤嫱七M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第三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新階段
  一.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
  (一)鄧小平南方談話
 。ǘ┐_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二.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ㄒ唬┙洕w制改革的深入推進
 。ǘ┱_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三)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
  (一)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提出跨世紀發展戰略
  (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經受風險考驗中前進
  (三)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
  (四)實施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ㄎ澹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四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行動綱領的制定
 。ㄒ唬┐_定新世紀頭二十年的奮斗目標
 。ǘ┤尕瀼亍叭齻代表”重要思想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ㄒ唬淞⒑吐鋵嵖茖W發展觀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推動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四)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奪取新勝利
 。ㄒ唬┲泄彩咴诘恼匍_
 。ǘ⿲Ω母镩_放歷程和經驗的總結
 。ㄈ⿲χ袊厣鐣髁x認識的深化
 。ㄋ模⿲θ娼ㄔO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
  第五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的十大成就
  (一)綜合國力和國際法競爭力顯著提高
  (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ㄈ┙洕w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
  (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
  (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ㄆ撸┳鎳y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八)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步伐
 。ň牛┓e極開展全方位外交
  (十)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
  二.深刻的歷史啟示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ǘ┚影菜嘉,長期艱苦奮斗
熱門資料下載:
<
自考最新熱貼: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自考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357 51291557
熱點專題
 
 自考熱點關注
                        MORE>>
學員報名服務中心: 北京北三環西路32號恒潤中心18層1803室(交通位置圖
咨詢電話:北京- 010-51268840/41 傳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網-中國新銳教育社區: 北京站 | 上海站 | 鄭州站| 天津站
本站法律顧問:邱清榮律師
1999-2010 育路教育版權所有| 京ICP證100429號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纯爱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 | 日日橹狠爱欧美视频国产 | 日本免费在线看AⅤ视频 |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日韩一级在线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