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和形成。
(一) 概念:一種社會發展形態——特殊的,過渡性的
半殖民地:從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國家遭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權的性質,形式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實質上喪失獨立,由西方列強實行間接統治。
半封建:從經濟上概括——是封建國家遭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形成的社會經濟形太。表面上,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又能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方式。
(二) 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國主義論》——1905.列寧——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稱近代中國
《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澤東1939年12月《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做了系統的,科學的論證,標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
四條絞索,五次斗爭——概括
四條絞索:(1)1840——1842 第一次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65——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第二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
(3)1894_1895 中日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問題:1、為什么說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國?
1)國家主權遭到嚴重破壞。
①領土②司法③關稅④貿易自主權⑤片面最惠國待遇⑥允許傳教士進人內地⑦允許外國公使駐扎北京。
2)清政府開始淪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變”后,清政府開始與外國列強勾結
②“總理各國事物衙門”成立
2為什么說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封建的中國?
1)中國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基地
2)列強在華經濟勢力加強。
1、經營商業與輪船航運業。
2、開辦工礦企業
3、開設銀行。
3)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 中國農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的市場體系
2 東南沿海一帶開始畸形繁榮
3 租界開始出現
4)大批華工被虐賣出國。
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征和主要矛盾
(一)特征
1939.12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
基本特征:(1)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2)中國的封建實力日益衰敗并通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住壓迫,奴役中國的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3)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4)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種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他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5)由于近代中國處于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中國各地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后來。帝國主義國家還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于不統一的狀態。
(6)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后來還加上官僚資本主義),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總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及其特征,是隨著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擴大,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結合的加深而逐漸形成的。它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而且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地區有所差別。在某些時候,中國的某些地區甚至淪為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
(二)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社會革命性質和任務
1、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階級構成
鴉片戰爭前:封建地主階級← →農民階級
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入京勢力,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
人民大眾:農民階級,工人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革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
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中國的封建主義以帝國主義為靠山,帝國主義以封建主義為支柱,為社會基礎。
3、近代中國社會革命性質和任務
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族民主主義革命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反帝——民族獨立——民族革命
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反封——民主自由——民主革命
任務:反帝反封——為了民主自由,人民解放
4、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這兩大任務貫穿一個共同的主題——完成中國的現代化
現代化——經濟上的工業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
第二講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五次斗爭
1851、1.1——1864.7 太平天國運動農民起義
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洋務運動
1895.5——1898.9 戊戌變法
1899——1901.9 義和團運動
1894.11——1912.4 辛亥革命
一、 太平天國農民斗爭
(一) 歷史背景
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
封建統治的殘酷壓迫
(二)發展經過
理論宣傳——建立拜上帝會——金田起義1851.1.11——永安建制1851.12——定都天京1853.3——北伐——天京事變(1856.9—11)——最后失敗
(三)《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1、《天朝田畝制度》
1)內容:
2)評價:進步意義——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現了廣大農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強烈愿望,是中國歷史雖已經步入近代,但卻沒有新的生產關系之前農民戰爭中,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土地綱領。適應了反封建的要求。
局限性——①提倡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違背了近代社會的發展規律。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②《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絕對平均主義,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2、《資政新篇》
1)內容:政治——主張“禁朋黨之弊”,加強中央集權,并學習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經濟——主張發展近代工礦、交通、郵政、銀行等事業,獎勵科技發明和機器制造,尤其是提出“準富者請人雇工”,對窮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這就把向西方的學習,從生產力的領域擴展到了生產關系的領域,即開始提倡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了。
思想文化-建議設立新聞官、新聞館,破除陳規陋習,提倡興辦學校、醫院、社會福利事業。
外交——主張同外國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與番人竟雄”,但嚴禁鴉片入口,強調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內政。
(一) 太平天國農民斗爭評析
1、 失敗原因
客觀: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
主觀:農民階級自身的歷史局限性
(1) 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能制定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革命綱領。
(2) 農民是小生產者,缺乏先進的革命理論作為指導
(3) 農民階級難以克服自身的保守性,落后性,狹隘性,散漫性,自私性等固有的弱點,擺脫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縛,其政權未能跳出封建政權模式的窠臼。
(4) 洪秀全平均平等思想逐漸向皇權蛻變。
二、 洋務運動——中國近代的起步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場近代化運動
(一) 洋務派及其陣營的構成
1、 洋務派的形成
奕䜣,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
目的:靖內亂,御外敵
2、 構成
(1) 清廷中央統治集團種分化出來的一批王公大臣,如奕䜣,桂良,文祥
(2)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崛起的漢族地方勢力,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
(3) 一批主張學習西方,具有改革傾向的官僚和知識分子
(4) 一批具有發展名族工商業愿望的買辦商人和傳統商人
(5) 由清流派轉化而來的一部分人——張之洞,張佩倫
(6) 西方在華人士
(7) 甲午戰后,思想轉向學習西方的封建士大夫
(二)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1、 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 含義:以中國的封建制度為根本利用西方的技術來維護和鞏固封建制度
(2) 提出原因:①受洋務派,尤其是前期洋務派的價值觀念,及對西方認識的水
準所制約。
②出于策略上的考慮:頑固派的反對,西學中派說。
2、 政治綱領:外須和戎,內須變法
作用:1、“和戎”變法提供前提,“變法”國內外安定穩固的環境——積極
2、李鴻章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妥協退讓的多,據理力爭的少,尤其在國外武裝面前主和不主戰——消極。
3、主要活動
編練新式海軍和陸軍,制造槍炮,船艦
建立外交機構
興辦近代工礦交通企業
設立學堂,派遣留學生等。
總體來說:60、70年代以求強為主,即適應戰爭和軍事。把重點放在訓練新式軍隊和建設軍事工業上。
從70年代開始,洋務派在繼續求強的同時,著手興辦以“求富”為目的的民用企業。
具體:(1)開辦軍事工業以求強
軍事工業典型(共21個):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 1865年 上海
金陵機器局——李鴻章1865年 南京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1866年 福州
天津機器局——崇厚 1867年 天津
湖北槍炮廠——張之洞 1890年 漢陽
軍事工業的特點和性質:
特點:
A、采用機器生產,開啟近代工業生產方式。
B、使用雇傭勞動力,是中國資本主義的起點。
C、采用官辦方式。
性質:資本主義性質,仍具有濃厚的封建性。
組織體制:地方政府的分支機構
經費來源:政府撥款
產品:調撥使用
超級經濟的封建壓迫剝削比較嚴重。
(2)興辦民用企業以求富
典型:輪船招商局(1872年,上海),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李鴻章
漢陽鐵廠——張之洞
民用企業的主要方式:A、官辦 B、官督商辦 C、官商合辦
性質:
A、具有資本主義性質
B、采用雇傭勞動力
C、商股由資本家控制
D、仍具有封建性
作用:A、為中國近代化大型企業的肇端奠定基礎
B、壓抑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創辦近代陸軍和海軍。 (三)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1)洋務派繼承了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集中力量有限發展軍事工業,同時也發展若干民用企業,在客觀上對中國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某些促進作用。但是,洋務派興辦洋務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國朝著獨立的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2)開辦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這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始。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給當時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使人們打開了眼界。
3)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傳統的“重本抑末”“重義輕利”等觀念受到沖擊,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開始變化,工商業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技術被視為模仿和學習的對象。這些,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風氣的變化。
(四)洋務運動失敗原因
標志: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
原因:客觀:在于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清政府的掣肘。
主觀:A、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洋務派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為維護封建清朝而舉辦的洋務,從而決定了其知道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的生產力是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桎梏下發展起來的。
B、洋務運動種充滿封建色彩,干擾企業發展。
A)領導都有濃厚的忠君思想
B)經營辦理方式具有腐朽性。所長創辦的軍事工業完全由完全由官方控制,經營不講效益,造出的槍炮輪船有的質量低下。商人并無發言權,往往還要承擔企業虧損。企業內部極其腐敗,充斥著徇私舞弊,貪污受賄,揮霍浪費等官場惡習。大小官員既不懂生產,又不懂經營管理,無法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
戊戌維新運動——1898年6月
(一)發生的原因
1)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
2)甲午戰爭的慘敗,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
3)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中西文化的碰撞過程中,人們逐步形成一個共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
4)日本向西方學習的成效。
(二)經過
1、向皇帝上書。——1895年 “公車上書”
2、著書立說。——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變法通議》;譚嗣同《仁學》等
3、介紹外國變法的經驗教訓。——《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
4、辦學會。——強學會,南學會,保國會。
5、設學堂。——廣州萬木草堂(康有為)長沙時務學堂(梁啟超)
6、辦報紙。——《時務報》(梁啟超,上海);《國聞報》(嚴復,天津);《湘報》(湖南)
(三)內容
政治:改革行政機構,裁撤閑散,重疊機構,撤銷湖北,廣東,云南三省“督撫同城”的巡撫;裁汰冗員,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書言事;準許旗人自謀生計,取消他們享受管家供養特權。
經濟:保護,獎勵農工商業和交通采礦業,中央設立農工商總局與鐵路礦物總局,各省設立商務局;提倡開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注重農業發展,提倡西法墾殖,建立新式農場;廣辦郵政,修筑鐵路;在上海,漢口等大城市開辦商學,商報,設立商會等各類組織;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決算。
軍事:裁減舊式綠營兵,改練新式陸軍;采用西洋兵制,練洋操,習洋槍等。
文化教育: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省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提倡西學,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獎勵新著,獎勵創辦報刊,準許自由組織學會。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
(一) 意義
1、 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維新派的政治實踐和思想理論,不僅貫穿這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2、 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沖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思想局限,主張用君主立憲制取代君主專制制度,在政治,經濟等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維新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自由平等,社會進化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從而把頑固的封建主義思想壁壘打開了一個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有利于人們的思想解放。以維新運動為起點,資產階級新文化開始打破封建文化獨占文化陣地的局面。京師大學堂的創立,成為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發端。
(二) 失敗原因和教訓。
主要——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守舊勢力反對。
自身局限性表現:
(1) 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主義,幻想通過和平、合法的手段,實現自上而下的改革。經濟上,雖然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卻未觸及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雖然提倡西學,卻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權威孔子的旗幟。
(2) 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英、日帝國主義雖然表面同情維新派,但實質上只是為了乘機擴大在華侵略的勢力,并尋找他們在中國的代理人。
(3) 懼怕人民群眾。維新派的活動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小圈子。他們不但脫離人民群眾,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正因為沒有人民的力量做后盾,所以當他們得悉守舊派要發動軍事政變時,只得打算依靠掌握有兵權的袁世凱,結果反被袁世凱出賣。
總之,戊戌維新的失敗不但暴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同時也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爭取國家獨立、民主、富強,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第三講 辛亥革命與封建帝制的終結
一、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
(一)民族危機的加深
1、帝國主義對華掠奪性貿易惡性膨脹
2、掠奪中國的鐵路筑路權和礦山開采權
3、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投資
4、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的斗爭
(1)德、日、英爭奪對長江流域的控制
(2)英、俄爭奪對西藏的控制
(3)日、俄爭奪對中國東北的控制
(二)清政府的統治腐朽
1、完全成為西方列強控制中國的工具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同時也使國人對清政府更為失望,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
2、晚清“新政”和預備立憲的騙局
3、民族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
(1)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由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首先發動的。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4、各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二、辛亥革命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
(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1、1894年11月,檀香山,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誕生。
2、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并確定了革命綱領。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3、提出綱領同意思想
(二)辛亥革命與建立民國
1、武昌起義與準備經過
(1)1911年10月10日晚,駐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
(2)武昌起義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3)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于覆滅。
2、中華民國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并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2)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3)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3、辛亥革命的失敗——共和制蛻變成為封建軍閥專制
辛亥革命以同大地主,大買辦的代表——北洋軍閥的妥協而告終,不是通過反動實力的武裝鎮壓而失敗。而是通過假共和的手段實現了權利的轉移。
一、 三民主義綱領
(一) 創立背景
(二) 三民主義的內容以及評價
1、 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即推翻滿清王朝,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獨立的中國。也就是孫中山所說的民族革命。
2、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
即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即孫中山所說的政治革命——三民主義的核心。
直接民權: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法律權,復決權
具體內容
間接民權:五權憲法:立法權,行政,司法,考試,監察
3、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
即孫中山所說的社會革命
對土地核定地價,把革命后應社會經濟發展增長的地價歸國家所有,并逐步由國家向地主收買土地。
評價:積極性:它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觀歷史進程,提出了三大斗爭任務。在與改良派的斗爭中,在動員組織群眾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斗爭中,團結和發展了革命力量,使中國革命有了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局限性:是一不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
A主張民族主義,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帝口號。
B主張民權主義,但又不敢依靠廣大農民工人群眾發動革命。
C主張民生主義,但又缺乏使農民獲得土地的具體內容,不能滿足農民對土地問題的迫切需求,就不能正真的領導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農民階級,吧反封建斗爭進行到底,更不能吧民主革命引向勝利。
(三) 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
問題: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
1、辛亥革命有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的領導。
2、辛亥革命有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級綱領——三民主義
3、采用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常用的暴力革命方式
4、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如推翻了清朝統治,摧毀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四、辛亥革命歷史意義,失敗原因
(一)歷史意義(歷史地位)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
4)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5)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二)失敗原因
客觀: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國主義不容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用各種手段破壞、干涉中國革命,與國內的反革命派勾結,絞殺了這場革命。
主觀: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A、提不出科學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
B、不能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徹底決裂。
C、缺乏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
D、不能深入農村,發動土地革命,不能依靠人民群眾。
第四講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一、新文化運動
(一)原因
1、近代中國人對改革目標的認識逐步深入的結果,政治革命必須以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為前提。
2、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的形成。
傳統與近代新式教育參半,新舊學問兼備,中外思想的影響集于一身。
1、 言論出版自由。
(一) 主要內容
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
1、 提倡民主,反對封建專制。
2、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和迷信。
3、 提倡新文化, 反對舊文化,要求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進行文學革命。
4、 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倫理道德。
(二) 評價
性質:它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它是一批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倡導和發動的思想啟蒙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連續。
積極性:1、它以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為武器。向封建專制主義,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發動了前所未有的攻擊,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主自由的觀念。
2、它大力宣傳民主和科學的思潮,使人們特別是廣大的知識青年,從封建道德,迷信愚昧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增強了探索真理歷史責任感和革命新進取的開拓精神。
3、他對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思潮和自然科學知識的介紹,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4、新文化運動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了中國文化必須現代化的重要課題,反映了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從器物層面的進步。
局限性:1、運動的參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識分子的范圍,沒有同廣大勞動群眾相結合。
2、運動回避反對軍閥統治的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任務。
3、采用形式主義態度分析問題,對中國文化全盤否定,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不能正確處理繼承中國優秀文化遺產和引進西方先進文化的關系。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條件和狀況
(一)馬克思在中國傳播的條件
問題:中國人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
1、 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特殊魅力。
2、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人隊伍的壯大。
3、 傳統文化中的空想思想與近代空想運動。
(1) 洪秀全的空想社會主義即農業社會主義。
(2) 康有為的大同思想。
(3) 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
4、對西方文明的失望和俄國模式的誘導
1914—1918“一戰” 1917年十月革命
5、近代啟蒙運動的影響。
6、先進知識層的文化心態。
7、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為馬克思主義迅速傳播成為現實必須。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狀況。
1、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
2、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
1、在特殊歷史背景下進行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伴隨著與各種思潮行進激烈論戰。
1919 下半年 胡適“問題與主義”之爭
1920 下半年 張東蓀,梁啟超關于社會主義論戰
1921 區聲白,黃凌雙關于無政府主義的論戰
3、理論準備欠充分,注意同實踐相結合,同群眾結合。
三、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一)背景
1、中國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相當迅速的發展,中國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力量也進一步成長起來。
2、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五四運動準備了最初的群眾隊伍和骨干力量。
3、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4、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和北洋政府的媚外賣國。——直接導火索
(二)過程
1、5.3——6.3 北京
學生
2、6.3——6.10 上海
工人 (6月5日:三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
3、6.10——6.28 巴黎
留學生
(三)五四運動取得勝利的原因
1、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對運動的發展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2、指導運動發展的陳獨秀,李大釗奉行的指導思想,已經不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
3、社會各階層聯合的力量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四)性質和特點
性質:五四運動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宗旨,是一次偉大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學的思想解放運動。
特點:1、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2、是一真正的群眾運動。
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五)歷史意義
1、它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
2、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而廣泛的傳播,為中共的誕生準備了思想條件,推動了一大批知識分子迅速實現了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為中共的誕生做了干部上的準備。
3、它推動了當時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自覺地到工人群眾中宣傳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使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成為歷史的必然。
4、它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運動的序幕。
問題:為什么說“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 五四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徹底性的特征。
2、 五四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聯合戰線的特征:工人階級、知識分子、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3、 無產階級第一次作為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顯示了力量。
4、 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在運動中起著宣傳和組織的作用,說明馬克思主義革命已經滲入中國社會革命,并成為指導思想。
5、 五四以后反帝反封建的前途不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
比較: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區別。
四、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
(一) 條件
1、 思想條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2、 階級基礎——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
3、 組織準備——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形成
4、 外界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二) 中共“一大”
1、 召開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舉行。期間由于會場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會議在嘉興南湖的游船上舉行。
代表(共12名):李達,李漢俊(上海),張國燾,劉仁靜(北京),毛澤東,何叔衡(長沙),董必武,陳潭秋(武漢),王盡美,鄧恩銘(濟南),陳公博(廣州),周佛海(日本東京),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出席會議)。
內容:1)、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
2)、大會的實際工作計劃——決定首先集中精力組織工人。
3)、大會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以陳獨秀為書記。
2、“一大”的意義
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3、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
1)中國共產黨是在中國工人階級不斷成長壯大,以及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創建的。
2)它“一開始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
3)初創之時就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并執行了嚴格的組織紀律。
4)小資產階級及封建主義思想影響比較嚴重
4、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開天辟地大事變
1)使中國革命有力堅強的領導核心
2)使中國革命有了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3)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溝通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聯系。
第五講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一、1927年后國民黨政權性質
(一)國民黨政權性質——地主階級和買辦性大資產階級統治
(二)國民黨獨裁統治地位的確立——通過“訓政”取得了包攬一切的權利
(三)國名黨政權的內外政策——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以新軍閥代替舊軍閥,對工農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比以前更加嚴重
二、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過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道路問題的提出
1、以城市為中心的十月革命發展道路
2、中共成立之后一直實踐著十月革命道路
3、1924——1927年國民革命的失敗,客觀上說明十月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4、1927年三大武裝起義(秋收起義,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再次證明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不能照搬于中國
(二)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涵義
以農村為中心,首先奪權和占領農村,開展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武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農村積累和發展革命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然后奪取中心城市和全國政權。
(三) 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過程
1、 國民革命時期農村農民問題中心論的提出,在理論上為大革命失敗后的探索作了準備。
2、 1927年八七會議提出了“中國革命的根本內容是土地革命”的認識,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為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規定了前進的方向。
3、 1927.10.—1928.4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及其經驗的推廣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上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4、 在創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過程中,毛澤東撰寫了一系列總結革命經驗的文章,形成和提出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
三、 土地革命和反圍剿戰爭
(一)土地革命的路線和政策
路線: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二)五次反圍剿斗爭
四、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
(一)遵義會議
1、時間: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2、內容: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
1)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并委托張聞天起草《中央關于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
3、意義: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及其為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共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二)紅軍長征的勝利
1、長征原因:從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蔣介石調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圍剿”。在毛澤東、周恩來等的先后指揮下,采取正確的作戰方針,連續取得勝利。第五次“圍剿”,黨中央領導人執行“左”傾冒險主義方針和政策,紅軍一再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2、路線:中央革命根據地--湘江--烏江--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陜北吳起鎮\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1936年10月)
3、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轉危為安的關鍵。那些保存下來的,經歷了千錘百煉的骨干,是黨和紅軍極為寶貴的精華。中國中國共產黨正是依靠這支隊伍做骨干,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復,發展,壯大,直到取得全國勝利。
第六講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二十世紀上半期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全民抗戰的發動
(一)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原因:1)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其長期推行滅亡中國為首要目標,進而吞并亞洲的大陸政策的必然結果。
2)日本內外矛盾發展,國內統治體制走向法西斯化,促使日本軍國主義者加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3)國際綏靖主義對日本向外侵略擴張采取姑息縱容的態度,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客觀原因。
2、步驟:1)東方會議和《田中奏折》
2)九一八事變
3)華北事變
4)七七事變
3、侵華日軍的殘暴統治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
1) 推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殖民經濟模式,是臺灣成為日本的稻米供應基地。
2) 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
3) 1931年占領中國東北,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
4) 制造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2)相持階段到來后的大規模“掃蕩”,“三光”政策
(3)從1940年下半年起,日軍實行細菌戰,毒氣戰。
5)瘋狂略到中國財富。
6)強制推行奴化教育。
(二)全民族抗戰的發動
1、愛國救亡運動和局部抗戰
(1)愛國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一二九運動
共同點:A 群眾基本十分廣泛
B 愛國知識分子的奔走呼號
C 國民黨中的愛國將領主動抵制不抵抗政策
(2)局部抗戰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全國性抗戰
(1)中國共產黨的努力
八一宣言(1935.8)
瓦窯堡會議(1935.12)
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1936.5)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936.12.12)
*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2)國共合作,共赴困難
國名黨五大(1935.11)
五屆三中全會(1937年初)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情況下,在共產國際反法西斯路線的影響下,在中共的積極倡導并采取一系列正確措施的推動下,國共互相讓步共同抗日的產物。
2)統一戰線中,階級成分非常復雜,統一戰線內部矛盾尖銳,甚至出現了軍隊之間武力摩擦。
3)它是代表兩個政權,兩個軍隊的合作,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國民政府和聯合統帥部,因而全面抗戰一開始就形成了兩個戰場。
4)沒有共同的綱領,和固定的組織形式,采取遇事協商的特殊方式,處理共同事物。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發展概況
(一)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方針
1937年8月,洛川會議
全面抗戰路線:不能像國民黨一樣,只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而是要在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前提下,在敵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是游擊戰擔負配合正面戰場,開盤敵后戰場,建立敵后革命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在國統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爭取人民應有的政治經濟權利。
總方針:“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進步勢力主要是指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抗日戰爭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間勢力: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爭取中間勢力需要一定的條件:一是共產黨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們的利益;三是要同頑固派做堅決的斗爭,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勝利。
頑固勢力: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抗日派,即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
(二)敵后游擊戰爭及戰略作用
作用:
1、在戰略防御階段,為輔助作用,對阻止日軍的進攻、減輕正面戰場壓力、使戰爭轉入相持階段起了關鍵性作用。
2、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成為主要抗日作戰方式。
3、為人民的戰略反攻準備了條件。
(三)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四)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
(五)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
(六)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三、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的發展概況
(一)抗戰初期的國民黨的抗戰(1937.7——1938.10)
1、正面戰場的抗戰
是抗日的主戰場,國民黨抗日的主要力量。
淞滬會戰,徐州會戰
2、正面戰場的作用。
(1)粉碎了日軍的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夢想,大量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促進了抗日相持階段的到來
(2)客觀上掩護了八路,新四游擊戰略的實施
(3)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的英雄業績,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
(4)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做出了貢獻。
(5)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同時擴大了抗日戰爭的影響,喚醒了國際輿論的支持。
(二)抗戰相持階段的國民黨抗戰
1、日本侵華政策的變化
2、消極抗日積極**
1)反對全面抗戰路線,不斷進行妥協活動
2)在統一戰場方面實行溶共政策
3)在武漢失守后,其政策重點轉為**反人民。
4) 在各制造照摩擦事件
四、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和基本經驗
(一)歷史意義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基本經驗
1)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
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3)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
4)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
2、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著。
第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制定、實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戰策略和方針,提出了持久抗戰的戰略思想,對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國共產黨通過游擊戰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牽制和消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也為抗日戰爭的戰略返攻準備了條件。
第四,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于獻身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第七講 新中國的誕生
一、抗戰勝利后的中國兩個政權,兩條道路的選擇
南京國民政權覆滅的標志: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宣告延續了22年之久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一)戰后國際國內形勢
1、美蘇對華政策
美:采取一系列干涉中國內政的政策,嚴重的阻礙著中國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蘇: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
1、 戰后對中國人民有利的國際國內形勢
(1) 國際形勢
(2) 國內形勢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美支持的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同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
(二)國共“和談”的政治格局
1、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建國。
1)提出三大口號 1945.8.25 和平 民主 團結
2)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1)背景
(2)時間地點人物: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趕赴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
(3)內容:雙發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確認和平建國方針,同意“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
3)派代表參加政治協商會議。
2、國民黨極力維護一黨專政
1)軍事上搶占抗戰勝利的果實
2)經濟上進行瘋狂掠奪
3)政治上堅持獨裁內戰
3、國統區人民民主運動的興起
蒼白堂事件,較場口事件,一二一慘案 下關慘案 二、兩條道路,兩個命運的軍事較量
(一)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防御
1、國民黨發動內戰
1946年6月26日,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措施
全面戰略方針:向北發展,向南防御
問題: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為什么會陷入全民的包圍中并迅速走向崩潰?
答案一:中國共產黨采取了正確的態度和戰略措施。
(1) 從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的情況比較上,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認為必須且能夠打敗蔣介石的進攻,提出“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善于斗爭,善于勝利
(2) 在政治上,放手發動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3) 在軍事上,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
(4) 在財政經濟上,提出必須持久的打算。
(5) 繼續通過談判斗爭,揭露國民黨內戰獨裁的真正面目。
答案二:第一,國民黨政府由于它的專制獨裁統治和官員們的貪污腐敗、大發國難財,抗戰后期在大后方便已嚴重喪失人心。在抗戰勝利時曾經對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淪陷區人民,也很快對他感到極端的失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民黨政府派出的官員到原淪陷區接收時,把接收變成了“劫收”,大發國難財。
第二,國民黨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還由于它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愿,執行反人民的內戰政策。為了籌措內戰經費,國民黨政府除了對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稅以外,更無限制的發行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嚴重萎縮。
這樣,國民黨當局就將全國各階層人民之于饑餓和死亡的界線上,因而就迫使全國各階層人民團結起來,同蔣介石反動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爭,除此以外,再無出路。
答案三: (1)戰 前,國民黨統治集團破壞了政協協議,扼殺了全國人民關于和平建國的熱切愿望,把自己放在了人民的對立面,同時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增強了社會各界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并且,經過努力,中國人民爭得了將近一年的和平的暫息時期。這也為擴大和鞏固解放區、做好進行自衛戰爭的準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戰 時在軍事上,人民解放軍的戰爭具有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有了戰勝蔣介石的政治基礎。為了打退國民黨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我黨在政治上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在軍事上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因而戰局越來越朝著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敵的方向發展,逐漸構成了人民解放軍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的總形勢,進而發動總攻擊潰國民黨。
(3)戰 時在政策上,中國共產黨進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使中國最主要的人民群眾——農民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自身利益的堅決維護者,因而自覺地在黨的周圍團結 起來,為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相反,國民黨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愿,執行反人民的內戰政策。對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稅,無限制地發行紙幣,使全國各階層的人民生活陷入困境,迫使全國各階層人民團結起來,形成以學生為先導的人民民主運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加速了國民黨統治的崩潰。
三 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建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一) 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
1、 各民主黨派的形成和發展
2、 民主黨派的政治主張
3、 民主黨派主張的第三路線失敗的原因
1) 主觀原因:中國民主黨派所依靠的社會基礎及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異常軟弱,并不具備實現第三條路線的能力和勇氣。
2) 根本:國民黨和共產黨作為決定中國命運的兩大力量,不會允許中間派政治路線的存在
3) 社會: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主張,并沒有賴以實現群眾根基
4) 直接: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讓民主黨派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政策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促使中間勢力轉向新新民主主義立場。
5) 外部:美蘇作為國際上兩大對立陣營,基于各自的對華戰略,不支持中國民主黨派執政。
四、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的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鍛造出了有效的克敵制勝的武器。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種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
1) 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1) 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群眾基礎十分廣泛,同時,建立廣發的統一戰線,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
(2) 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關鍵,是堅持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權。
(3) 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一是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一是勞動者與非勞動者的聯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輔助的,同時又是重要的,必須堅決依靠第一個聯盟,爭取建立和擴大第二個聯盟。
2) 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1) 由于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革命任務。
(2) 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3) 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革命,必須建立一直在工人階級政黨絕對領導下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
3) 堅強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1) 在工人階級人數很少而戰斗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中國,建設一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毛澤東的建黨學說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2) 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是密切聯系著黨的政治路線進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線的基礎上,制定和貫徹執行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
(3) 中國共產黨首先著重黨的思想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