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編 行政法導論 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行政 行政分為一般行政和國家行政 一般行政是指各種組織(包括機關、團體、單位等)的執行、管理:執行即執行組織領導層的決策及決策所確定的目標、綱領、方案;管理即是對組織的運作進行規劃、控制,對組織系統成員的活動進行組織、指揮、協調、監督。 國家行政是指國家這一特殊組織的執行、管理職能:包括 執行-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及法律、政策所確定的目標、規劃; 管理-即是對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的組織、指揮、協調、監督。 行政法學研究的是國家行政。 國家行政在實際運作中有形式行政與實質行政之分。行政法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形式行政。 形式行政是以行政的主體來界定的行政-即:凡是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的職能即為形式行政,不管該職能的內容是實施具體行政行為,還是制定抽象的行政法規、規章,或是裁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的爭議。 實質行政是以行政的實質內容作為界定行政的標準:即:凡是國家機關實施具體的行政、管理行為即為行政,不管該行為的主體是行政機關,還是立法機關或司法機關。 【注意:按照形式行政的標準,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對其內部人、財、物的管理不屬行政的范疇;按照實質行政的標準,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裁決行政、民事糾紛的行為不屬于行政的范疇(稱為“準立法”和“準司法”)。】 行政還有靜態行政與動態行政之分。行政發行研究的行政,既包括靜態行政,又包括動態行政,但主要是動態行政。 靜態行政指行使行政行為的機關,即行政機關; 動態行政指行使行政職能的行為,即行政行為; 行政關系 概念-行政關系是指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因行使行政職權或接受法律監督而與外部國家機關、組織、個人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各行政主體相互之間,行政機關與所屬國家公務員及被委托的組織、個人之間,法律、法規授權組織與其工作人員之間發生的內部關系。 理解:此定義包括了外部行政關系與內部行政關系兩個方面。 行政關系的基本特征: 存在雙方或雙方以上的當事人; 當事人中比有一方是行政主體或其工作人員; 相應關系是因行政主體行使職權或接受法制監督而發生的。 行政關系的劃分: 行政關系按其發生的領域不同,可分為外部行政關系與內部行政關系;其中外部行政關系是基本的,內部行政關系是從屬的。 外部行政關系根據其性質,又可分為行政管理關系和行政法制監督關系。二者相比較前者是基本的。 行政管理關系是指行政主體因對外行使行政管理職能而與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個人、組織發生的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關系是指行政主體因接受法制監督而與作為監督主體的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以及社會組織、公民個人而發生的關系。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既包括外部行政關系,也包括內部行政關系,既包括行政管理關系,業包括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行政法 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包括行政法的基本內容、主要功能、行政法區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特征三個方面。 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部分 行政組織法:行政組織法主要規定行政主體的組織、性質、地位和職權;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行政行為法主要規定行政主體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這一部分主要規定對行政主體行使職權行為如何實施法制監督;對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犯的行政相對人如何進行法律救濟;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對其違法失職行為應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行政法的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管理功能:即建立行政主體的組織、賦予其行政職權,確定其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使之有效地對社會實施管理,保證國家法律和政策確立的目標的實現,保障秩序,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法制行政法制監督功能:即建立行政法制監督機制,控制行政權力,防止行政主體濫用職權,以維護國家社會公益和保護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 針對以上兩種功能,學者將其概括為兩種理論:一是“管理論”,一是“控權論”。后又有學者提出兼顧兩種理論的“平衡論”,平衡論受到重視。但平衡不是絕對的,平衡是法律目標、法律價值的總體平衡,而不是時時事事不分輕重的平均。在一國的不同發展時期,對兩種理論是有所側重的。 行政法的特征: 行政法在整體上沒有統一、系統的法典,行政法的法律規范散見于法律、法規乃至于規章等各種法律規范文件之中。 原因在于其活動范圍的廣泛性、學者活動內容的變動性以及學者關系的復雜性、多層次性決定的。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于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于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準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的作用和重要意義: 有利于保障各不同立法主體制定的不同法律文件在立法精神上的統一,防止其相互矛盾和沖突; 有利于補充和協調制定法,規范行政執法、行政裁決、行政復議和行政審判行為;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為四項:即行政法制原則、行政公正原則、行政公開原則、行政效率原則。(法制、公正、公開、效率) 行政法制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4項: 依法行政-指行政主體實施任何行政行為均要遵循法定權限、法定實體規則和法定程序規則。違法實施的行政行為構成無效或可撤銷的行政行為。無效行政行為至始不發生法律效力,可撤銷的行政行為根據相對人的請求,由有權機關終止其法律效力。 控制濫用自由裁量權-指通過法律機制將行政主體實施的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控制在適度、合理的范圍內,防止其濫用。為此,法律為之設立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機制:事前控制主要是授權控制,對自由裁量權設定明確的界限;事中控制主要是程序控制,自由裁量行為應遵循必要的法定程序規則;事后控制主要是行政復議和司法審查,即接受相應的行政和司法監督, 政府對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行政法制要求政府和公民一樣,如其行為違法侵犯他人(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應依法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保護人權,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政府實施的任何行政行為,都要尊重和保護公民的人權,包括尊重和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維護公民的其他公民權利和財產權利。 行政公正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6項: 辦事公道,不徇私情; 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因身份、民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有差別); 合理考慮相關因素,不專橫武斷; 依法回避,――即在處理與自己或自己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事務時應予回避,不得自己做自己的法官。 遵守會見規定――即在處理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人利害關系的事務時,不得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接觸。 不得在事先未通知和聽取相對人申辯意見的情況下做出對其不利的行政行為。 行政公開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5項: 規范文件的制定要公開――即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應采取一定方式讓公眾參與,聽取公眾的意見,必要時公開舉行聽政會,聽取有關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建議; 已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讓公眾知曉――即已制定的行政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應通過公開的政府刊物公布,讓公眾知曉, 有關資料應允許相對人查閱、復制――即行政機關收集、保存的涉及涉及相對人有關信息的文件、資料,除法律法規規定應予保密的以外,應允許相對人查閱、復制; 有關行政執法行為的條件、標準、手續等應通過一定方式公布,使相對人事先悉知; 行政機關公開接受監督――即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遵紀守法、廉政、勤政的情況,應允許新聞媒介在真實、準確的前提下予以公開報道,使之接受人民群眾和輿論的監督。 行政效率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3項: 行政主體實施任何行政行為,應嚴格遵循法定步驟、順序和時限,不得違法增加手續,拖延耽擱; 行政機關應嚴格遵循法定編制,保持機構精干,不得任意增人擴編。導致人員臃腫,人浮于事; 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進行必要的成本-效益的預測和分析,應從多個方案中擇優選擇,以保障相應行政行為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 輔導科目 | 課時數 |
免費試聽 |
學費 |
在線購買 |
·基礎班 |
130 |
¥600 |
||
·法條班 |
61 |
¥300 |
||
·真題班 |
28 |
¥250 |
||
·沖刺班 |
52 |
¥250 |
||
·全程班 |
271 |
¥1400 |
||
·法理 |
16 |
¥50 |
||
·法制史 |
5 |
¥50 |
||
·憲法 |
6 |
¥75 |
||
| 熱門資料下載: |
| 司法考試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盧雁明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輔導:行政法學經典筆記(二) |
|
閱讀下一篇:司法考試刑事法每日一練(1月9日) |
|
|

| ·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精講第一章導論 |
| ·國際經濟法精講第二章國際貨物買賣第一節 |
| ·國際經濟法精講第二章國際貨物買賣第二節 |
| ·國際經濟法精講第三章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第一 |
| ·國際經濟法第三章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第二節 |
| ·司考精講第五章國際民商事關系的法律適用第四 |
| ·司法考試刑法精講第二十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 |
| ·司法考試刑法精講第二十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 |
| ·司法考試刑法精講第十九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 |
| ·2010年司法考試《刑事訴訟法》管轄問題難點 |
| ·司法考試刑法精講第十七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 |
| ·司法考試刑法精講第十七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