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程承包項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一)
來源:發布時間:2008-10-07 09:42:03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對外經營權的企業2000多家。大量的工程承包企業涌向國際建筑市場,顯示了我們強大的國力,但同時,許多企業由于自身問題,興致沖沖地出去,垂頭喪氣地回來,不但經濟利益受損,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國家的形象。本文主要對目前我國企業在國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加以探討,旨在同相關企業共同努力,提高我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管理、決策體制上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建設行業走出去的主要是兩類公司,一類是國有企業,是我國國際工程承包的主要力量,另一類是新興的私人經濟體,在國內完成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希望通過各種渠道在國外市場上創造更大的財富。私營企業近年來的發展勢頭很猛,但沒有品牌和資金優勢,進一步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而我們所說的體制問題,主要存在于作為市場主體的大型國有企業。大型國有企業擔負著各行業、部門“走出去”先鋒的重任,依靠行業優勢和政府扶持,第一步走出去相對容易,但是走出去后如何發展壯大,卻要靠自己,隨著國外業務的不斷擴展,許多企業體制上的弊端顯露無遺,雖然目前大部分國有企業已經改制,但作為國有獨資或控股公司,管理模式與改制前沒有太大變化。企業有對外經營權,而在海外的分公司卻難有獨立經營權,國外工程項目的管理甚至決策權一般都是歸口在總公司的某一部門,通常是國外的事情國內定。負責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的部門僅靠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同國外保持聯系,很難全面、真實地掌握國外工程的進展及運作情況。企業在重大問題決策時,因缺乏國外工程詳盡的第一手資料,經常出現決策困難或決策出現偏差的情況。
同時,隨著國際承包工程市場的不斷變化,國際工程的投資模式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其招投標方式也在多樣化,競爭的形勢的不斷在加劇。我國目前許多公司的國際工程承包管理與決策機制已經明顯與快速發展的國際承包工程市場不相適應。對國際工程的管理,從市場考察、投標、合同評審、決策、項目實施、過程控制到竣工審計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操作性很強的辦法。對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討論,提出解決辦法,往往根據國內經驗來制定方案,結果貽誤戰機,使小問題變成大問題,長久下來勢必被市場淘汰。
思想觀念落后,對國外市場缺乏了解。大部分取得一定海外市場份額的企業在國內都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是所在行業的老大,長期以來唯我獨尊的觀念在企業內部尤其是領導層內普遍存在,而企業在選派海外項目領導干部時也更多的考慮其施工經驗是否豐富,總是想當然的認為在國內我們什么困難都遇到過克服過,到國外也是同樣。這種觀念帶到國外,面對全新的環境,全新的模式,自然是行不通的。還往往因此忽視了國外項目管理的特性,沒有進行有針對性地布置,這從源頭上給項目管理帶來了被動。有時經驗反而成了包袱,限制了思維的創新。
領導層如此,企業職工同樣存在問題,大多數職工要求出國,都是認為在國外可以賺大錢,但對國外工作環境的艱苦程度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沒有足夠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部分人員未出國時想出國,出國不久要回國,給項目管理帶來很大被動,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融資能力不足。融資能力不足是許多國際工程承包企業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國外很多人一提到中國公司都知道是大公司,但往往也會說,中國公司沒錢。融資能力已成為許多國際工程項目投標能否入圍的先決條件。而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融資能力不足的問題。當前國際建筑市場形勢是投資國際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國際資本在工程承包市場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BT和BOT項目形式也越來越多。而國際工程承包范圍也已超出了過去單純的工程施工和安裝,逐步成為貨物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如果我們沒有一批具有很強的融資能力和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工程承包企業,我們就不能在國際承包市場上拿到工程總承包業務,就不能帶動我國設備、材料的出口,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上我們就只能被日益邊緣化。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許多企業為占據市場只能掛靠國外大公司,或采取分包等其它合作形式,經濟利益受到很大影響,對增加業績和提升品牌形象都不利。國外許多大的工程承包公司身后一般都有大的財團或是銀行作為依托,近年來更是很少有單一的工程公司出面承包項目,而是以大型企業集團的形式出現,資金實力更加雄厚。目前我國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占有份額本來就非常小,我們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已經落伍。如果不能盡快增強融資能力,加強工程承包企業與銀行業間的合作,提高競爭力,我們只能被越拉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