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湖北公務員申論備考:十七大新理論解讀
來源:發布時間:2008-04-1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和諧社會——十七大第一次將民生建設擺在突出位置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大同世界”、“協和萬邦”、“親仁善鄰”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美好夢想。在中華民族為偉大復興而奮力開拓的今天,我們黨提出了和諧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現實目標。京佳公務員考試培訓學院教研部認為,民生問題是十七大議程中一個突出亮點,也是目前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很有深入探討,撰文縱談的必要,特提醒考生重點備考。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強調,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中共十七大主打民生牌”,這是《亞洲周刊》推出的一組封面文章的總題。文章說,中共堅持“人民本位”的政治取向,將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解決人民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化解社會矛盾。
報告把民生問題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體現的正是我們黨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關注民生要成為黨員干部的執政理念。思想作風是黨員干部執政為民的思想之本。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五條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十三大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七大報告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述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飽含深刻內涵。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的理念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相應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拓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表述細節的變化,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只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煥發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十七大報告,在反復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還提出與之相配套的五條具體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一條偉大道路和五條具體道路的提出,說明我們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越來越清晰,具體路徑越來越明確。
三、 “生態文明”——自然文明與社會文明的和諧共建理念
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報告強調,“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京佳公務員考試培訓學院教研部認為,這次非常明確地提出生態文明,就表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理念,在原來強調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之外,進一步肯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這就形成了自然文明與社會文明的和諧共建理念。從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
科學發展觀絕不僅僅是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踐行科學發展觀要義之一是推進建設生態文明。從經濟關系講,環保所倡導的綠色生產與消費是科學發展觀提倡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抓手。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應先從環保下手。解決環境不公平要靠全新的環境經濟政策,包括以財政轉移為主要手段的生態補償政策,適時征收環境稅與資源稅等等。
四、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政治體制改革日漸深入
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
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聯系,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
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
報告中提出的“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等內容,就是在不斷探索拓寬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相適應的政治渠道。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將有機會當選人大代表。
五、改革開放 ——永不動搖的偉大旗幟
十六大以來,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無可爭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今天的大好局面。現在之所以還要強調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是因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必須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地完善自己。
六、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指導理念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京佳公務員考試培訓學院教研部通過研究分析認為,科學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前進的核心力量,科學發展觀這一重要理論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長期堅持貫徹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個政黨要站在時代前列,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科學發展觀是著眼于國內外形勢,著眼于中國建設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黨在實踐中感到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社會分配不公,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等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社會穩定將有問題。
七、新形勢新任務——“信息化”
十七大報告在闡述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時指出:要“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上述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個“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業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們黨對當今時代特征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
“信息化”與網絡、手機、數字電視等各種現代化信息傳播手段的運用和普及息息相關,所以京佳公務員考試培訓學院教研部認為,信息產業、廣播電視業、廣告傳媒以及政府電子政務等信息領域內的重要內容,考生應積極備考。
八、公民意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撐
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公民意識”一詞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增強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公民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無疑是擴大人民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撐。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體是全體國民。切實推進我國的公民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礎,是實現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目標的前提。十七大報告這一新理念,充分表明公民意識是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要素。
九、人均GDP翻兩番——百姓視角看發展質量
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與十六大相比,增加“人均”兩個字。人均GDP反映的則是國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講綜合國力的同時,注重國民富裕程度,既是從百姓視角來衡量發展質量,也是要求經濟發展摒棄片面追求數量和規模的方式。
GDP反映出一個國家總體的經濟實力,卻不能體現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獲得的實際收益。將GDP“翻兩番”的目標由“總量”變為“人均”,體現出黨將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的戰略部署。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