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學輔導資料:常見癥狀眩暈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3-12-24
一、常見病因及臨床表現
1.生理性眩暈
許多人在乘船、乘車、乘飛機、乘電梯時或其他從高處快速落下時會發生一過性眩暈、惡心、嘔吐、休息后可很快緩解,女性多見,與前庭對外界刺激過于敏感有關,很少伴眼震,提前服用乘暈寧等藥物可避免發生或減輕眩暈的程度。
2.病理性眩暈
由前庭系統病變所致,以內耳門為界分為前庭周圍性眩暈和前庭中樞性眩暈。
(1)前庭周圍性眩暈:又稱耳源性眩暈,多為內耳迷路和神經前庭支受損,可由外耳道耵聹、急性中耳炎、鼓膜內陷、耳硬化癥、迷路炎、梅尼埃病、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和迷路動脈供血不足等引起。臨床多表現為急性發病,眩暈典型,程度較重,患者自覺周圍物體旋轉或自身搖動,為此,患者常牢牢抓住周圍物體,不敢睜眼,走路向一側偏斜或傾倒。持續時間短,幾分鐘至數小時,常伴有自主神經癥狀。查體可見水平或旋轉性眼震,但絕無垂直性眼震,慢向指向病灶側,閉目難立征陽性,固定向一個方向傾倒,Barrany指向試驗偏移(讓患者閉目反復指向一點,發現指向逐漸向一側偏移),星形足跡試驗陽性(讓患者閉目往返于兩點之間,由于固定向一側偏斜,患者的足跡呈多角星狀)。眼震,傾倒和偏斜的方向一致,前庭試驗發現一側前庭功能減退。比如:梅尼埃病呈突然發作性眩暈,常伴有耳鳴和進行性的感音神經性耳聾,持續數小時~2天,自行緩解,容易反復發作。一側前庭功能減低和聽力下降,發作間期常無自發眼震,聽力受損不重,但聽力檢查可發現低頻的純音聽力障礙,此病機制不清。可能與迷路的內淋巴水腫有關。前庭神經元炎呈急性起病,常有前驅上呼吸道感染,持續時間較長,數周至數月內自行緩解,很少復發,一側或雙側前庭功能減低,常存快相偏離患側的眼震。良性位置性眩暈為周圍性眩暈中最常見病因,發生在體位改變時,如躺下、起床、向某一側翻身,改變體位或保持不動可以很快緩解。一般不超過l分鐘,癥狀持續數周自行緩解,但容易有復發,通過位置訓練可以防止,常認為半規管結石是其病理生理基礎。
(2)前庭中樞性眩暈:多為腦干前庭神經核或核團間的聯系受損,常見于聽神經瘤、橋小腦角腫瘤、小腦或腦干的出血、梗死、炎癥、腫瘤或多發性硬化,椎-基底動脈一過性缺血發作,顳葉腫瘤、血管病、癲癇,頸椎病及椎間盤病變等。臨床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起病。旋轉感相對比較輕,自主神經癥狀少,持續時間長,聽神經瘤或橋小腦角腫瘤常有持續進行性耳鳴和聽力下降,其他原因的眩暈很少有明確的一側性耳鳴和耳聾,但常伴有神經系統其他癥狀和體征,如:頭痛、復視、構音不清、偏癱等。查體可見水平性、旋轉或垂直性眼震,Romberg征陽性,傾倒方向不定,Barrany指向試驗和星形足跡試驗軌跡雜亂,還可能有共濟失調、錐體束征、腦神經損害等,前庭功能試驗多正常。
必須把急性周圍性前庭神經病與引起急性眩暈的中樞性疾病區分開來。垂直性眼震、意識改變、運動或感覺功能缺損或失語提示后者。
3.其他病因的眩暈其他很多疾病也可表現出眩暈的癥狀,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多發性大動脈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低血壓、高血壓、嚴重的心律紊亂、急性感染性疾病、尿毒癥、肝病和糖尿病,以及一些眼源性疾病和頭頸外傷等也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眩暈,但常無真正旋轉感,一般不伴聽力減退,眼球震顫,少有耳鳴,并有原發病的其他表現。某些藥物中毒如氨基糖甙類、抗癇藥、抗高血壓藥和鎮靜藥等也可引起眩暈。此外眩暈也可為癲癇的唯一表現。
二、伴隨癥狀
1.全身癥狀惡心、嘔吐和面色蒼白是眩暈的常見伴隨癥狀。嚴重者可出現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出汗、有便意等自主神經的癥狀。
2.聽力障礙耳鳴、聽力下降,多見于前庭器官病變、第八腦神經病變和腫瘤。
3.視力障礙復視、眼震,見于腦干病變,梅尼埃病。
4.神經系統異常共濟失調,見于小腦、顱后凹和腦干疾病。
以上是小編輯整理的有關內科學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