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學輔導資料:急性胃炎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3-12-23
胃炎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癥,常伴有上皮損傷和細胞再生。按發病緩急和病程長短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臨床上急性病程,常表現上腹部癥狀。內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出血、糜爛(可伴有淺表性潰瘍)等。組織學特征為胃黏膜固有層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炎癥細胞浸潤。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1.病因 急性胃炎是各種有害因素引起的胃粘鏌或胃壁的急性炎癥。病因較多。目前已知的有:①藥物;②應激因素;③感染因素;④變質、粗糙和刺激性食物;⑤酒精;⑥腐蝕性物質;⑦堿性反流;③缺血;⑨放射;⑩機械創傷等。
2.發病機制 主要是有害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削弱了胃粘膜防御機制:例如:①應激性急性胃炎,胃粘膜微循環減少,造成粘膜的相對缺氧、粘液分泌減少、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導致粘膜屏障破壞和氫離子反彌散,粘膜PH下降,進一步損傷血管和粘膜,引起糜爛和出血;②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引起的藥物性急性胃炎,其機制可能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胃粘膜的抗損傷作用;③乙醇等引起的急性胃炎系由于其親脂性和溶脂性能,破壞粘膜屏障,引起上皮細胞破壞,粘膜內出血和水腫;④十二指腸液反流所致急性胃炎是由于膽汁和胰液中的膽鹽、磷脂酶A和其他胰酶破壞胃粘膜,產生多發性糜爛。
(二)臨床表現
上腹痛、惡心、嘔吐和食欲不振是急性胃炎的常見癥狀,用解痙藥物可緩解腹痛癥狀。
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胃炎,其臨床表現不同:例如:①藥物和應激引起的急性胃炎,可以嘔血或黑便為主要表現。出血量大時可引起低血壓、休克、貧血;②急性感染或食物中毒引起
的急性胃炎,常同時合并腸炎即急性胃腸炎,伴腹瀉,可出現脫水甚至低血壓;③腐蝕性
胃炎常出現上腹劇痛、頻繁嘔吐、寒戰、高熱;④部分急性胃炎患者可無癥狀,僅于胃鏡下
表現為急性胃炎。
以上是小編輯整理的有關內科學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