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輔導資料:傳染病中病原體的作用
來源:考試吧發(fā)布時間:2013-12-13
傳染病感染過程種病原體的作用
1.侵襲力 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并在機體內生長、繁殖和擴散的能力。有的克直接侵入如鉤端螺旋體及鉤蟲絲狀蚴;有的需借助其產生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細菌莢膜(如炭疽桿菌)、細菌表面的成分(如傷寒桿菌的Vi抗原)及酶(如阿米巴原蟲分泌的溶組織酶)
2.毒力 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①內毒素,如G-感覺裂解產生的脂多糖,通過激活單-巨系統(tǒng),釋放細胞因子如IL-1,IL-6及TNF,臨床引起發(fā)熱、出血、壞死和休克;②G+細菌產生外毒素如白喉、破傷風桿菌的外毒素和霍亂弧菌的腸毒素。毒力因子指如痢疾桿菌的侵襲能力、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的溶組織能力、鉤蟲絲狀蚴的穿透能力等,均與細菌產生的毒力因子有關。
3.數(shù)量 侵入人體的病原體要有足夠的數(shù)量才能突破機體的防御能力引起感染。所需數(shù)量與其致病力及機體抵抗力有關。不同傳染病發(fā)生的最低病原體數(shù)量有很大不同。
4.變異性 指病原體可因遺傳、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藥物而產生變異。
以上是小編輯為大家整理的外科學輔導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