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對“中醫術語被外國人誤解”太敏感
來源:新浪網發布時間:2013-06-01
“我口腔怎么會著火,是不是喝點水就能熄滅?”與記者提起中醫翻譯,湖南中醫藥大學從事外事翻譯工作的孫淑貞脫口而口講了這個笑話,那是當一個外籍教授聽到醫生說他“上火了”時的反應。還有其他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說,曾經有外國人把中醫里分指身體3個不同部位的‘三焦’翻譯成‘三個加熱器’,把‘五臟六腑''''翻譯成‘五個倉庫和六個宮殿’“中醫翻譯人才太少了!目前我國中醫藥正走向國際化,翻譯不準影響國際學術界對中醫的認可。”孫淑貞感慨地說。(據9月22日《長沙晚報》報道)
外國人譯中醫頻頻鬧笑話,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杞憂,引出了中醫翻譯人才極度匱乏,將影響中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話題。
確實,西醫術語已經國際化,在世界各國都得到標準化的使用。而中醫術語的國際化還懸在半空,這項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而且這一浩大工程在近期也很難完成,由此產生這一種憂慮與困惑似是有一些現實根源的。但筆者認為,我們卻不必對“中醫術語被外國人誤解”的事件太敏感!
首先,中醫術語全部都是來源于古代傳統經典,缺乏文化背景及專業背景,缺乏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即使是中文再好的外國人對之感到一頭霧水其實也絲毫不覺得奇怪。中醫術語本來就不好理解,其即使抓一個沒學過中醫的國人來問這些術語,什么是三焦?上火?肝陽上亢?他們要真正的準確理解也不太容易,何況外國人。
其次,決定中醫能否被外國人接受的關鍵在于它的療效,不在于它的理論及術語能否被他們準確理解。借助于一般的翻譯,中醫醫生能通過問診,結合舌脈診掌握病人的癥狀體征,就足以完成大多數疾病的診治工作。看不出中醫術語翻譯的不準確在當前會給中醫的國際化發展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如果真要偏執于除了要幫洋人治好病,還要順便幫助他們成為理解中醫的人士,我只能說這是一種偏執的空想。可以說說,但做起來卻是極難的。
其實,中醫是一門建立在古代傳統文化和哲學之上的醫學,缺乏了這一種文化背景,外國人想要真正準確的理解中醫術語,本來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認識到這一點,就自然不會對外國人譯中醫頻頻鬧笑話感到大驚小怪。
中醫學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為國粹之一,隨著我國政府在中醫事業上進行的投入及建設,中醫得到了傳存和發展,并開始逐漸的走出國外,不斷得到各國人民的接受與信任。(在當前,在中國的洋留學生數量中,學習中醫專業的人數是最多的。)我國衛生部也制定了本國的中醫臨床國家標準,中醫的診療規范在醫療機構得到施行。伴隨而來的是,一種渴求外國對中醫全盤接受的心理也隨之出現,中醫翻譯人才太少,翻譯不準的問題自然就讓一些人產生過于焦慮的心理,認為這會影響中醫的國際化轉播。我看這是一種不值得提倡的過度敏感心理,骨子底還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當前,中醫體系中唯一只有“針灸”部分有了國際標準,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承認。但我們必須看到,之所以得到如此的結果不在于大多數外國人是否真正理解了針灸術語的涵義?不完全取決于中醫翻譯人才的功勞!而只主要是基于一個主要原因上,即是中醫針灸的顯著療效方面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他們的認可與接受,才是問題的關鍵,而非是取決于中醫術語、中醫理論釋疑成功帶來的結果。
中醫的翻譯固然很重要,中醫國際化需要中醫術語、中醫診療規范應該有自己的國際化標準,想法是不錯。但必須看到,要使其能走出國門,成為一種國際標準,根本的關鍵還是練好內功,用中醫的臨床療效說話,去影響世界,進行國際化傳播。主要途徑在于培養更多真正的中醫人才上,并鼓勵他們走出國門。這些活標本的作用顯然比中醫術語的翻譯,中醫術語的國際化工作要重要得多,這些才是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