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
來源:中醫藥發布時間:2013-05-24
人體飲入的水液通過肺、脾、腎等臟腑的綜合作用,化為津液,分布于周身,發揮潤澤營養作用。津液代謝后剩余之液,經三焦之道路,下達于腎和膀胱,變成尿液,貯存于膀胱內,當膀胱內尿液達一定量時,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膀胱開啟,及時自主地排出體外。
膀胱的貯存和排泄尿液,全賴腎的氣化功能。所謂膀胱氣化,實際上隸屬于腎的蒸騰氣化。膀胱的病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瀝,甚至尿閉;或是遺尿、甚則小便失禁等。
(6)三焦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詞,它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其經脈與心包經相表里。對其形態和實質,歷代醫家眾說紛壇,至今尚未完全定論。但對其生理功能的認識還是一致的。在形態方面,一般認為三焦是包羅人體所有內臟的一個大腑,所以又稱孤府。三焦的生理功能可以從整體和局部兩個角度來理解。從總體來說,三焦主持諸氣,總司人體的氣化和運行水液等。
(一)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
諸氣,即全身所有之氣,例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呼吸之氣、營衛之氣等。三焦主持諸氣,是指三焦和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都有密切關系。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諸氣,主要是源于元氣。元氣根源于下焦,發源于腎,由先天之精所化。但元氣運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達全身,從而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諸氣的作用。
氣機,即氣的運動,表現為氣的升降出入。三焦是氣升降出入的通道。
氣化,是指各種物質的復雜變化,尤其是飲食水谷的受納、消化,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布散和代謝后糟粕的傳導和排泄等。氣化過程是在多個臟腑參與下共同完成的,而三焦在氣化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三焦是運化水谷、排泄糟粕的通路,為全身精氣運行的始終。
此外,三焦通行元氣,為氣化功能的動力源泉,促進了人體的新陳代謝。
(二)為水液運行之通道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參與水液代謝調節的臟腑之一。正如《素問》所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說明三焦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體津液氣化過程,保證水道通暢。若三焦有病,氣機阻塞,則氣停水停,可見水腫、腹水等癥狀。對此,常采用通利三焦之法治之。
(三)表明人體的三個部位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在中醫理論中,三焦也是劃分軀體部位的一個概念,即膈以上部位為上焦,包括心、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為中焦,但中醫學認為,肝腎同源,生理病理關系密切,故將肝腎同劃為下焦。由于上焦、中焦、下焦包括不同臟腑,所以其生理功能也各不相同。
(l)上焦如霧
霧,是指水谷精微物質的一種彌漫蒸騰狀態。上焦如霧指上焦有宣發衛氣,以霧露彌漫的狀態營養于肌膚、毛發及全身各臟腑組織的作用。故上焦的功能,實際體現為心肺的氣化輸布作用,關系到營衛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輸布。故上焦功能的變異,也主要反映為心肺功能之異常,治則以調理心肺為主。
(2)中焦如漚
漚,在這里是指飲食物經腐熟和發酵狀態的形象。中焦如漚是指中焦脾胃對水谷精微的運化。中焦的功能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納、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體液的蒸化,化生精微為血液等。實際上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氣血生化之源。所以,中焦的功能被形容為如漚.中焦功能的變異,主要反映為脾胃功能的異常,治則以調理脾胃為主。
(3)下焦如瀆
瀆,即水溝,為排水渠道之意。下焦主泌別清濁,排泄二便,這個過程實際上包括了腎、小腸、大腸、膀胱的功能。故下焦功能的變異,主要反映為腎與膀胱功能的異常,治則以調理腎與膀胱為主。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