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么“看”病
來源: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23
中醫怎么看病實在是個有趣的問題。大家都曉得中醫有望、聞、問、切之說,關于中西醫,已故的中醫理論大家任應秋教授曾有一個妙喻,他說,好比現代交通發達,有飛機、輪船、汽車、火車,但也有小毛驢在爬山路。西醫再科學,再現代化,也代替不了中醫這匹小毛驢。仔細想來,自動化機械有機械力學的原理,小毛驢爬山負重有生物學原理,各有各的科學原理。因此,中醫與西醫,不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分野,而是研究對象、方法、和策略的分野。那麼中醫的辨證辨的究竟是什麼?證指的是什麼?總的來說就是人體生理狀況(活動)所出現的偏差(失衡)。人體生理狀況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方面來表述,這就是中醫辨證的八綱。人體生理活動的場所主要在五臟六腑和經絡,所以又分贓腑辨證和六經辨證。就是辨明五臟六腑和六經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在哪一方面出現了失衡(偏差)。比如結腸炎,中醫辨證為脾腎虛寒,辨證論治則是補脾腎之陽。著涼發燒中醫辨證為太陽傷寒,治療則為解表散寒。這里并不用對癥的消炎止瀉和退燒殺菌藥物,但療效顯著。為什麼,人從生下地到活到七八十歲,一直在各種各樣數不清的細菌、病毒的包圍中生活著,人怎麼活下來的,不是靠每天吃藥殺死病毒細菌活下來的。而是人體自身有消滅入侵者的能力。如果感染上了病,一定是生理狀況出了偏差,降低了消滅入侵者的能力。所以中醫治療的原則就是,糾正生理活動的偏差,恢復人體自身消滅入侵著的能力。
調整自身力量,依靠自身力量消滅入侵者,同樣適用于非典的辨證施治。非典的初期癥狀基本是典型的太陽傷寒證(解表散寒)。通過解表散寒,恢復了人體生理活動機能,人自己就能消滅流感病毒,同樣人自己也能消滅非典病毒。中國人常說兩條腿走路所以沒必要死等抗非典藥物的研制。用清熱解毒中藥治療非典,在辨證上就錯了,是不會有好的療效的。
有人說:中醫是治病的人,西醫是治人的病。也有人說:中醫是只見森林不見樹木,西醫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說法過于尖刻了,不過中醫重視宏觀的森林,西醫重視微觀的樹木,倒也是事實。
西方人用分析還原的方法看待問題,中國人用整體思辯的方法看待問題。中醫把人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體。在中醫看來,人體內部是一個整體,人體與外部環境也是一個整體。人體內部的各結構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各功能之間是互相協調、互相影響的。人和自然環境之間也是密切關聯的,中醫歷來重視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聯系,重視季節、晝夜、地理環境等對人體的影響。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東方思想。這種整體思想貫串于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治療和養生等所有領域。
對待疾病,中醫學是辨別證,西醫學是辨別病。證是整體的、宏觀的森林,病是具體的、微觀的樹木。過去,中醫在沒有現代科學知識和精密的檢驗儀器的情況下,發明了一套獨特的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辨證。首先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收集病人反映出來的客觀信息,然后根據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這一總綱領,對臟腑、氣血以及六經、三焦、衛氣營血進行綜合、分析、歸納,以尋找病證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最后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這一過程,中醫稱之為辨證。根據辨出的證,然后就可以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方劑。
神醫華佗曾給兩個都患了頭痛身熱、癥狀完全相同的病人看病,在給他們開方時,一個用了瀉下藥,一個用了發汗藥。有人大惑不解地問華佗:為什么同樣癥狀卻要開出了不同的藥方?華佗說:他們兩個人一個是內實證,一個是外實證,所以要用不同的治法。到了第二天,兩個人的病全都好了。在中醫看來,不同的病癥,可以是同一個證,也就可以采用同一治療方法;相同的病癥,可以是不同的證,也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第一部辨證論治的臨床醫學經典。它系統創立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原則,其中以六經辨證治療傷寒,以臟腑辨證治療雜病的,使中醫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辨別病證是不是準確,直接關系到用藥處方的效果。
當代名醫蒲輔周先生,曾治療兩個消化性潰瘍的病人。一位38歲的男子,有胃潰瘍和胃出血史,近期由于勞累過度,加上路遇大雨,喝了一點冷葡萄酒,突然吐血不止,急忙送到醫院治療,經西醫治療兩天后,大吐血仍沒有停止,恐怕引起胃穿孔,決定立即手術。患者家屬有顧慮,半夜請求蒲輔周處方止血,蒲老用張仲景的側柏葉湯三味藥讓病人煎服。第二天,病人吐血漸止。蒲老在前方基礎上,加了西洋參、三七,又調理了幾次。治好了病人的潰瘍病,以后沒有再復發。又有一位42歲男子,患有十二指潰瘍已經13年,大便潛血陽性,脘腹疼痛,空腹時更是疼痛難忍。曾找過多位中醫診治,都沒有什么效果。后來請蒲老治療,蒲老給他開了張仲景的四逆散合左金丸,后又進行幾次藥物加減,徹底治好了他的潰瘍病。
這兩個病例,都屬于西醫所說的消化性潰瘍病,但蒲老根據不同的病情,區分兩者屬于不同的證,一個是胃寒血瘀傷絡證,一個是肝胃不調兼濕熱證,所以分別用了溫通胃陽、消瘀止血和疏肝和胃、清利濕熱的方法,因此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中醫看病是直觀的、形象的,重視直覺體悟的認知方法。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不是從解剖形態出發,而是從功能出發。與動態功能相比較,實體的結構形態是不重要的。比如說中醫講臟象而不講臟器,講氣陰陽而不講形,講經絡而不講神經。中醫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實體結構,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臟象、氣、陰陽、經絡主要是通過直覺體悟感知的,不是由實證、實驗方法得出的。臟象的生理結構與人體實際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而是指功能相同、時空節律形態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組動態結構。如中醫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左肝右肺,這并不是指肝在左邊、肺在右邊,而是指左與肝都具有上升的陽性功能,右與肺都具有下降的陰性功能。經絡主要是循經感傳的認知固化的產物。中醫在診斷、辨證上更體現了這一特點。望聞問切四診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診斷方法,通過對臟器經絡的功能性變化的感知,把握疾病發生病因、病變機理。中醫診斷辨證是否高明與這個醫生認知、感悟能力的高低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