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來源:尋醫問藥網發布時間:2013-05-09
源出《三國志·華佗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日:‘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疑其異,佗日:‘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這一典故,是我國古代豐厚的醫藥學內容在史書中的直接反映。后世常用它比喻針對客觀情況,正確處理問題的意義。
就醫學的本身而言,對癥下藥所反映出的正是中醫的一條治療原則——同病異治。其含義是,對于患者在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相同癥狀要作具體分析。由于其病因不盡一致或完全不同,所確定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不能相同的。正如華佗精辟的分析那樣:倪尋和李延所表現出的病痛雖均為頭痛,但其一病在外,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應該用發汗法以驅散風寒;其一病在內,是飲食所傷造成的,應該用瀉下法以去除食積。由于他辨證準確,二人用不同的藥物治療后疾病都立刻消除了。在祖國醫學中,與“同病異治"治則相對的還有“異 病同治”,就是針對不同疾病表現出的相同 病理結果,采取相同的治療方法。如遺尿、脫肛、子宮下垂等,可以出現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階段,但同有中氣不足的表現,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升提中氣,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多有明顯的效果。近年來,臨床上有運用此法此方治療重癥肌無力的,同樣是上述道理的延伸。
在祖國醫學的理論中,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法則不僅表現在對疾病原因和病證的辨證上,而且還表現在對人、時、地等.多方面異同情況的辨析上。在診病用藥時,患者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發病季節、不同的生活地域等,都是確定治則和方藥應該考慮的因素,是一門永遠也研究不完的學問。
中醫治療學的原則,實際上是很復雜的一門科學。除對癥下藥外,還表現在預防在先、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臟腑、調理氣血等多個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中治則學的骨架。
預防在先,是中醫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中醫典籍中叫做“治未病”。就是當疾病尚未發生時,能提前預測到疾病的發展趨勢,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方法,以杜絕或減少疾病的發生。這當然是最積極的路徑,是使人們擺脫疾病痛苦的最理想方法。如春季萬物萌生,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應活躍,感冒之類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開來。根據對這一規律的認識,科學家們研究出了一些具有預防性的藥物(如板藍根沖劑、桑菊沖劑等)讓人們服用,以提高人們的抗病能力。夏季天氣炎熱,中暑發生的可能性相對就大。科學家們又制定出了調整工作時間、采取乘涼措施、增加綠豆湯之類的清涼飲料等方案,使中暑的發生減少。秋季氣候
干燥,咳嗽一類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科學家們提出用改善飲食結構、增加水果等手段調節自然界和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從而使一些時令病的發生降低到最低限度。冬季天氣寒冷,防病的措施當首推防寒,或有意識地安排耐寒鍛煉,或加衣添被,或熱湯熱食,或生火取暖,凡是針對寒冷采取的防病措施對預防冬季常見病的發生肯定都是有效的。
早治防變,是針對疾病發病時間上所采取的緊急措施,以使疾病在輕淺時就能夠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不再向沉重處發展。俗話說的“小洞不補,變大受苦”,就寓含著這個道理。比如感冒引起的高燒,本可以通過治愈感冒來消除。但有人以為感冒不是大病,結果貽誤了治療時機,最終釀成了心肌炎、肺炎等嚴重疾病的發生。這種外病傳內、輕病變重的現象,是忽視早治防變原則的惡果,值得引起人們的思考和重視。在這方面,中醫古代的許多經典著作中都有過論述,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已明確指出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訓導。可見,對于疾病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早發現、早治療,不諱疾忌醫,不輕視疾病的苗頭,以把它消滅在初始的萌芽狀態。
調整陰陽、調理氣血和調理臟腑,是中醫治病中的基本手段,實際上都是調節機體出現的偏盛偏衰傾向,使其恢復至相對平衡狀態的原則。就調整陰陽而論,其具體運用包括通過瀉的方法損有余、通過補的方法益不足和通過攻補兼施的方法損余益差等。通俗點講,機體中代表功能活動的陽和代表物質基礎的陰,好像是一個壓壓板的兩端,任何一端的偏高偏低,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調整陰陽,就是通過加減的手段調整壓壓板兩端的份量,從而使它達到相對平衡的程度。氣血,作為生命的基礎,它表現出的任何一方的不足或有余,都會對
人體的健康造成損害。治病就是通過調理機體氣機和血液流通的情況,改善二者間的關系,以實現氣血平和的目標。臟腑,是人體的中心,也是治療疾病的核心。理順其間的關系,使其陰陽平衡、氣血順暢、關系協調、喜惡得當,疾病自然就不發生或少發生了。
治病求本和扶正祛邪,是中醫治療疾病中具有特色性的法則,也是中醫被人們廣泛接受的最具學科長處的表現。本,通常是指機體的正氣,也指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主要矛盾;標,是致病的邪氣,或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次要矛盾。治病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機體正氣的強盛和為達到這一目的而去做不懈的努力。具體操作上,不管是先標后本使邪去正回、先本后標使正氣牢固,還是標本兼治使正邪各得其所,始終圍繞的都是固本逐邪這一主題。
正確掌握和科學運用中醫的治則,是治療疾病的關鍵。正像華佗能夠對癥下藥使病人很快恢復健康狀態那樣,中醫學的所有法則都是為著這一目的而制定的。向普通讀者講解這些知識,雖然不可能因此就使他們成為會診病的醫生,但能讓他們多少增加一些對中醫診病知識的了解,總是有益的。 (北京·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