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低下針灸療法-中西醫執業醫師考試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2-07
①體針
取穴:主穴:①腎俞、三陰交、脾俞、中脘、氣海、絕骨、命門;②四透。配穴:陰虛陽虧、虛風內動加太沖、合谷;面白無華、肢體癱瘓加足三里、陽陵泉透陰陵泉、曲池透少海、外關;癡呆加心俞、通里、神門、豐隆;失語加啞門、廉泉;耳聾加聽富、耳門;目盲加睛明、陽白、四白;吞咽困難加天突、人迎、風府;流涎加地倉、頰車、合谷。
四透穴位置:指前頂、后頂穴及左右絡卻穴,四穴均沿皮向百會穴透刺。
操作:主穴每次任選1組,二組交替輪用,再結合具體證情,選加配穴。進針得氣后,予以徐疾補瀉手法,根據患兒配合情況,留針1~10分鐘。其中太沖、合谷宜用瀉法,緊提慢按,再用補法,緊按慢提,分別運針2分鐘,再留針。余穴均用補中有瀉之法,即先進針至天部(淺部1/3處),緊按慢提數下,得氣后插至地部(相應針的深度),緊提慢按數次,留針15~20分鐘,其中按上述方法運針3次。睛明穴宜緩緩進針,深度達1寸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休息2~3日,繼續下一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療200例,總有效率為90%,基本痊愈率為50%~70%,早期治療的病人效果為優。
②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a.啞門、腎俞;b.風池、足三里;c.大椎、內關。配穴:上肢癱瘓:肩鏘、臂懦、曲池、外關、尺澤、合谷;下肢癱瘓:環跳、殷門、委中、髀關、陽陵泉、血海、昆侖、解溪;咀嚼吞咽困難:上廉泉、合谷、頰車、翳風;語言障礙:上廉泉、通里;視力障礙:承泣、球后;聽力障礙:耳門、翳風;多動,扭轉癥狀:身柱、筋縮、命門。
操作:采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腦復康注射液、復方麝香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眼部用維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1毫升)或眼寧注射液。藥量根據病情需要、注射部位、藥物的性質與濃度而定。每穴注人0.3~2毫升不等。頭面及肌肉淺薄處藥量宜少;四肢及腰背部肌肉豐厚處宜多。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7~10天,繼續下一療程。一般要求堅持三個療程。
療效:以上法治療腦炎后遺癥及大腦發育不全共371例,總有效率為64.8%~82.2%.腦炎后遺癥治滿三個療程以上者有效率達93.3%.
③頭針
取穴:主穴:運動區、語言區、精神情感區。配穴:啞門、百會、神庭。
精神情感區位置:在血管舒縮區和胸腔區之間,平行于前后正中線,左右旁開各2厘米,進針至胸腔區的上點。
操作:取250毫克乙酰谷酰胺注射液和20毫克呋喃硫胺注射液各1支,混合后,用5號齒科針頭沿皮下刺人,進針約4厘米,然后邊推藥邊緩緩退出針頭。每穴注藥1毫升,拔出針頭后局部按壓20分鐘,防止出血,并在6個小時后熱敷,促進藥液吸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3天,120次為一總療程。病情嚴重者要求治療2~3個總療程。
療效:共治療50例,顯效37例,好轉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
④耳穴壓丸
取穴:主穴:心、肺、腎、肝、脾、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緣中、枕。配穴:枕小神經、脊髓、鎮靜。
操作:用傷濕止痛膏割成0.7×0.7厘米見方,加王不留行子貼壓耳穴,一般取雙側,每周2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00例智力低下兒童,顯效172例,好轉2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