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來源:中大網校 發布時間:2012-11-05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2)堅持做好“三農”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3)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
(4)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當前的根本著眼點是用新的發展思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順利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奠定堅實基礎。
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新型工業化的特征
一是同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發展緊密結合。
二是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
三是堅持城鄉協調發展。
四是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
新型工業化要解決的問題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緊緊抓住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著力解決產業結構層次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的問題。
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
堅持城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再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國考試網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原則
1)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廣泛聽取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2)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扎實推進;
3)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防止和糾正強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問題,不搞形式主義。
建設創新型國家
建設創新型國家,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萍紕撔麦w系
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建設創新型國家
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要進一步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緊緊抓住“培養、吸引、使用”三個環節,大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黨政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三支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目的是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生產率。
要把節約能源資源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1)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
(2)要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安全供應為基礎、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為主線,加大國內能源勘探力度,加強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積極開發水能資源,加快發展核電,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廣清潔能源。
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1)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進行合理的功能區劃。
(2)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
(3)重點要抓好水污染防治,保障城鄉飲用水源安全;
(4)加快城市大氣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空氣質量;
(5)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保障食品安全。
(6)提高環境監管執法能力,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堅持改革開放說到底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1)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2)不失時機地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3)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
(4)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外交政策
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按照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外交總體布局,同所有國家發展關系,營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1)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2)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建設
(3)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4)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最重要的是堅持好、發展好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專政的國家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中國考試網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最鮮明的特點,是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解決民族問題的一個重大創造,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
這個制度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原則,體現了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民族區域自治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統一。
基層
發展基層是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社會主義最廣泛的實踐健全選舉、決策、管理、監督(四個)制度,堅持和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三個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四個權利)等權利。
依法治國
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政治體制改革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必須遵循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原則。
尊重和保障
尊重和保障的根本途徑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于發展中國家,生存權、發展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我們尊重國際社會關于的普遍性原則,但普遍性原則必須與各國國情相結合。中國考試網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體要求
1.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和必然要求
2.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3.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4妥善處理矛盾,努力消除不和諧因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