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政法干警面試熱點:中國式休假該走向何方?
來源:陜西人事考試網發布時間:2012-10-1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在今年中秋國慶的超長假期,我國首次對7座及以下的小型客車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受此政策刺激,“有車族”踴躍出行,紛紛“扎堆”自駕游。這份“免費的午餐”不僅成為民眾的“假日盛宴”,并且很好地挖掘了國內的消費潛力。但這個“最長黃金周”也留下了太多難忘鏡頭,擁堵、滯留等各種“礮”況,種種苦憂夾雜的出游遭遇和尷尬表情引發無數感慨和議論。
正方:集中休假制度應擴容
經濟學家易憲容指出,應借助這項政策引發出的居民消費熱情形成大消費發展戰略,讓其成為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基點。同時,擴容“中國式休假”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許多專家對集中休假再次提出質疑,呼吁切實實行彈性帶薪休假制度,以此分流和緩解“集中式”休假帶來的資源和空間緊張。華東師范大學旅游系主任樓嘉軍建議,政府應加快旅游產品結構調整,從“觀光經濟”過渡到“度假經濟”,拉長產業鏈,為扎堆出游“泄洪”。
新華社記者張麗娜和南辰也在報道中指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擁有更多的休閑娛樂時光,僅靠有限的黃金周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無論是敦煌“過勞死”的駱駝,還是華山頂積壓的大批客流,抑或是高速公路上擁堵的車流,都從側面反映了全社會對休閑的饑渴,以及亟待釋放的巨大內需潛力,是奔往小康路上的人們追求深層次幸福的 “擁堵”。種種極端現象說明,嚴格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應是緩解“人滿為患”的有效辦法。只有當人們擁有和支配自己休假的權利,旅游質量才會得到提升。
反方:取消“黃金周”為時尚早
對于有專家提出的國民休假制度的改革方向不應倒退到恢復五一長假,而應堅定向增加清明、中秋等小長假方向走的觀點,廣州日報發表了不同觀點,“當初取消五一黃金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說是帶薪休假正在得到逐步落實,可結果表明這根本就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相關調查顯示,只有不足三成上班族可享受到帶薪休假,超過四成人對自己休假狀況感到不滿或無奈。一方面,國民休閑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樣化;另一方面,有關休假的制度供給滿足不了國民的需求,擠成一團出游便難以避免。因而,在當下國民休假基本需求都難以滿足之際,切不可輕言取消僅存的兩個黃金周。”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