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時政熱點:珍視網絡反腐實踐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9-2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陜西省紀委方面確認,楊達才存在違紀問題已經被撤職。而輿論在喧嘩之后,仿佛陷入了群體性深思:如果不是那張不合時宜的笑臉,如果不是那些毫無遮掩的戴表圖片,“表哥”楊達才的官運可能依舊亨通。看似強大的網絡監督,其實充滿了偶然性。
懂得反思的輿論顯現出理性的光芒,從“偶然反腐”轉向“制度反腐”也是民心所向,但是網絡監督扳倒“表哥”的實踐,其意義仍然不能低估,否則就可能是一種妄自菲薄。我們所熱望的制度反腐,是靠一種科學的機制來規范和約束官員的行為與權力的運行,使官員不敢貪腐,使逾越規則的權力敗露于陽光之下。但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純粹抽象化和理論化的反腐制度,所有的好制度必須來自實踐的探索,又作用于實際生活,在實踐的砥礪中發揮正向的能量。應當說,網絡監督就是制度反腐的一部分。
如果說反腐的對象是腐敗官員的腐敗行為,那么反腐的主體又是誰?無非是自上而下的權力,以及自下而上的公眾。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是保障權力自身不導致腐敗的一種路徑,另一種更重要的路徑則是以公眾的權利來監督和制約權力。網絡監督屬于后者,從抽天價煙的周久耕,到戴名牌表的楊達才,這些不廉官員的倒掉,均見證了網民的力量。然而,這也只是總結了經驗的一半。另一半是什么?應當是紀檢、反腐職能部門的及時介入,沒有他們的及時“接棒”,就沒有貪腐官員倒臺的結果,這正是公眾與權力聯合反腐的基本格局所在。
網絡反腐,更大程度上表現為提供線索和保持壓力。這種壓力不僅僅是對官員個人而言,也必然作用于職能部門。權力既然來源于公眾,它就必須響應和聽命于公眾。于“表哥”事件而言,網民不斷戳穿楊達才“自費買表,自娛自樂”的謊言,其價值也是在向反腐部門提供線索與證據。根據權力的來源與邏輯,反腐部門自然有義務對這種特殊的舉報作出回應。不僅“表哥”本人會感受到不自在,職能部門也需要以扎實的結論來維護自己的公信力。網絡監督與權力反腐的結合,最終形成了制度化反腐的一種范式。這樣一個范式,也正是周久耕、楊達才們無從逃遁的秘密所在。
當然必須承認,這樣一種范式無從覆蓋所有的腐敗形式,但是指望一個藥方醫治百病原本就是一種虛妄。時代在進步,反腐的各種機制也在探求中不斷生成。比如同樣是在“表哥”事件中,一名大學生要求公開官員工資被職能部門拒絕,然而其后不但這名大學生本人要求復議,另外一名律師也另行提出了公開楊達才工資和其他收入的申請。穩定科學的制度,來自于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我們不指望反腐畢其功于一役,但是可以期待公眾的權利實踐可以每每推動制度化反腐的寸進。于偶然中看到必然,在點滴中預見巨流,來自公眾的反腐實踐值得珍視。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