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位:八脈交會穴
來源: 醫學教育網 發布時間:2012-04-23
宋元時期的針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內關、外關、照海、申脈、公孫、足臨泣八穴分別通向任、督、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帶八脈。意指這些穴位分別能主治頭面軀干部有關奇經八脈的病癥。其相通的意義,應當理解作是通過各穴本身所屬經脈而通向奇經八脈。后來將這種相通關系說成“交會”,所以稱作“八脈交會穴”。八穴始載于《針經指南》,《標幽賦》說的“陽蹺,陽維并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陽蹺、陽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療作用而言。明代劉純《醫經小學》卷三載有八穴的歌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附:八脈交會穴表
內關(手厥陰)→陽維公孫(足太陰)→沖脈 心、胸、胃后溪(手太陽)→督脈申脈(足少陽)→陽蹺 項、肩胛、耳、目內眥外慶(手少陽)→陽維臨泣(足少陽)→帶脈 頸、肩、頰、耳、目外眥列缺(手太陰)→任脈照海(足少陰)→陰蹺 咽喉、胸膈